:::
Ellipse

參觀須知

本館全面禁煙、禁食口香糖及檳榔。 請持有學生證者於購票時主動出示證件;六十五歲以上年長的觀眾請於驗票口主動出示證件。 請勿在餐廳及本館指定餐飲區以外之地區進食。 請勿攜帶寵物、危險物品、食物及飲料進入展場。 請勿赤膊、穿著汗衫及拖鞋等不雅之服裝入館。 禁止穿著裝有輪子(含溜冰鞋、直排輪)的鞋子入館。 禁止攜帶腳踏車、滑板及寵物入館。 六歲以下幼童需由家長購票隨同參觀,六至十二歲兒童建議家長陪同觀展。 入場票券使用後不得退票,並限於當日使用。 場內禁止帶隊或團體舉辦非展品解說導覽以外之團體活動與任何銷售行為。 場內為開放公共空間,請勿臥躺椅面或地板。 展覽場內禁止喧嘩、奔跑。 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民眾,如欲觀賞本館劇場請先至售票處登記劃位後再至劇場。 因工程作業,敬請留意本館最新消息公布(開館資訊、公共服務措施等)。

> 更多

Ellipse

全國走透

行動科教館 協助中小學科學教育及啟發社會大眾對科學認知與關懷;落實從館內走向館外,將館內資源主動送至各縣市,使當地師生及社會大眾亦能有機會共享受益;另對偏遠地區學校和社區提供巡迴到校服務,使城鄉科教得以平衡發展。 本業務對外活動辦理,自民國78年創辦「科學觀覽會」始(科教館租車載運科教器材到指定地點,利用車輛載運附近學校師生到此參觀)、民國85年本館首部「3.5噸科學教育巡迴車」(科教館巡迴車載運科教器材到偏遠學校展示)上路、發展到如今的「行動科學教育館」(科教巡迴車搭配本館科教器材到校展示)辦理,一直都是本館核心任務。 本業務今定名為「行動科學教育館-縣市科學園遊會與巡迴科教」,辦理方式擴大規模,於例假日或寒暑假期間在縣市都會中心(或適中地點)辦理科學園遊會,內容以大型科教巡迴車組成旗艦區,創意科學動手做組成體驗區,館內出版品、網路教材、科展優勝作品、大眾科學講座及全民認識昆蟲等組成資源區,以集合眾多內涵之綜合性科教活動,提供學校師生或社會大眾親自參觀操作及體驗科學的樂趣。又為加強機動推廣科學教育,化被動為主動,將大型科教巡迴車開往鄉鎮提供定點參觀暨解說服務,小型科教巡迴車則直接至偏遠學校辦理到校服務,冀望以此優質的巡迴科教活動,主動且妥適的服務,建構一座全民所有及全民所享的行動科學教育館。 愛迪生到校服務 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臺灣單親、隔代教養等家庭類型比例逐漸升高,這些家庭的大人們,可能背負著家庭經濟重擔,而孩子們也因此缺乏照顧與陪伴。另外偏鄉孩子們長期處於資源稀少、交通不便的環境,仰賴著外界資源協助。 根據教育部與內政部資料統計,臺灣還有700餘所、約10萬名偏遠地區小學學童,另外還有約高達50萬名來自單親、隔代、新移民及低收入戶等家庭子女,正面對著趕不上的城鄉與弱勢差距。 為了能落實科教普及的核心價值,科教館特別規劃「『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邀請偏遠地區或經濟弱勢學童參加,期以科教館的資源及社會各界力量,幫助身處偏鄉的弱勢學童,期望透過這項公益活動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各界重視經濟弱勢學童的科學教育學習機會。 截至本(107)年度共有1000所偏遠地區小學到科教館參訪;到校服務據點共180個,愛迪生計畫逾45,000人次參與。 網站連結 「『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到校服務紮根計畫 為協助解決偏鄉弱勢學童教育資源不足、數位學習落差等需求,自民國100年起結合民間資源創設「『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每年邀請4,000名偏遠地區或經濟弱勢學童到科教館參訪;並自101年起與16所大學合作辦理愛廸生出發到校服務計畫,透過「大手牽小手」,結合大專校院師生前往偏鄉、原住民地區擔任科學教育推廣公共服務學習活動,到偏鄉據點陪伴學童體驗學習科學活動,啟發學童對科學的興趣並培養相關知能。 近六年來共計677所偏遠地區小學到科教館參訪,「大手牽小手」服務據點計150個,總計25,000人參與「『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我們期望讓偏鄉弱勢學童持續獲得社會資源挹注,對科學的啟發能持續精進,向下紮根,提升其科學素養,故將原辦理之「『愛』迪生到校服務」更新為「『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到校服務紮根計畫。 歷年來,透過扎根計畫順利在全臺灑下19所扎根的種子,合作大學(單位)計有15個;每所小學嘗試地走出傳統教學的窠臼,結合外界資源,研擬豐富的在地科學特色教材,將在地環境與家鄉文化融入課程,甚至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用心體會身邊的社區,並以動手實作、科學閱讀、實地踏查等不同型態,將科學與在地文化連結,激發學童學習科學之興趣,盼望社會各界持續給予「『愛』迪生出發」支持,給更多孩子機會,激發孩子對於科學的想像,燃起孩子們的科學火苗! 相關連結

> 更多

Ellipse

共融式生態景觀

2018年臺北科學藝術園區計畫啟動,本館與天文館、兒童新樂園及美崙公園攜手,以道路縫合工程取消原本分隔的街廓,加上2022年底新完工開放之雙溪濕地公園,共構成「臺北科學藝術園區」,以透水鋪面建構海綿城市基盤,打造了開放共享、共融友善的大廣場,增加園區綠覆率及植栽相,並串連起周圍的水岸及河濱綠地,創造媲美第二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城市休閒空間,以人與自然為本,拉近人與環境的關係。 配合外部空間改變,本館同時調整了相連的公共服務空間,綜合對環境永續、生態教育思考及適地適生的低度維管概念下,參考國外近代景觀及環境永續趨勢(註),採行自然式植栽設計,積極創造生物第二自然棲地,配合空間語彙及特性,搭配栽種河濱長草植栽、耐旱植栽、鄉土植栽、耐陰觀葉植栽、蜜源植物等類型,並將原本舊式無障礙坡道調整成更為寬敞、平緩、共融的緩坡,將原邊緣化的無障礙動線調整為主要動線上,以包覆式的綠植取代牆面及扶手,讓所有遊客均可在此共融環境中無礙的享受這些開放資源。 本館南側入口處以薄層水階梯為意象,重現本館位於基隆河舊河道上的人文歷史脈絡,並藉以調整現地較為酷熱的微氣候條件,以定時辦理生態導覽的方式,帶領觀眾認識這裡的前世今生及生態環境。北側的微型植物園及高架樹屋,以濾鏡、透鏡模擬蜜蜂或貓等的視覺,屋頂空間則設計有實驗花園、生態花園、蜂花園,徹底利用環型廊道、立體動線及各個開放空間,從中創造探索、體驗、玩科學的樂趣,進而與環境產生互動與情感。 註:國外案例參考 The High Line:https://www.thehighline.org/gardens/ Lincoln Park Zoo Nature Boardwalk :https://www.thehighline.org/gardens/ Lurie Garden :https://landscapenotes.com/2019/07/12/the-lurie-garden-in-millennium-park-chicago/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https://landscapenotes.com/2015/07/17/queen-elizabeth-olympic-park/ The Garden of Pooled Talents:https://www.nigeldunnett.com/garden-of-pooled-talents/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