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2022全國科普論壇

最後更新日期:2022-12-29

科普論壇

新秩序 新思維 科普推廣新未來
科教推廣目標從培養部分科技人才已轉型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科教推廣對象從各級學生已拓及所有年齡層
科教推廣場域從學校已延伸到科學場館與線上學習
秉持科普論壇辦理初衷持續館所交流園地
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發展

近年來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與全民終身學習的需求,已默默地導引產官學各界對於科學教育推廣活動的重視。教育部轄下5個科學類場館10年來輪辦全國科普論壇,透過論壇多面向分享與交流,互相觀摩與省思各自科普活動之創新作為、提出標竿或可供討論與強化之處,秉持著科學教育普及與大眾科學素養提升,各館科普活動的類型多元蓬勃,內容也趨於貼近大眾生活。科教推廣目標從培養部分科技人才轉型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科教推廣對象從各級學生拓及所有年齡層,科教推廣場域從學校已延伸到科學場館與線上學習。近年來論壇也引起博物館經營、展示與傳播推廣等相關領域專家與師生熱切參與,期盼論壇能持續作為各界與館所精進全民科學素養之協作平台。

活動目標

隨著全球科技發展及區域環境關係變化,對於科學教育的推展理念、場域應用價值思維、個人生活秩序與大眾社會關係或有了新的影響與挑戰,館所同好對於科學場館之經營理念、營運策略、創新研發、場館服務、推廣服務等也衍生嶄新的想法與因應經驗;在永續發展、永續經營目標下,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讓各館所經營策略、實務且實用的訪客服務經驗、受歡迎的研發課程與活動、受歡迎的策展內容、或者國內外有參考價值的,有推廣價值的課程、活動、展覽等都能分享,讓參與者有實質助益。

活動主題

新秩序 新思維 科普推廣新未來
值此受不同事件如COVID-19疫情等影響全球大環境、改變人民社經生活秩序,各館所經營也面臨許多挑戰,自然也有許多因應改革經驗值得分享與借鏡。期永續發展精神下年度論壇議題範疇以營運策略、創新研究、展館服務、推廣新象等四議題面向進行交流,期盼館所同好可以有更多實務收穫。

議題面向:

(一)永續發展新挑戰
面對各種影響社會民生新事件,國內外場館經營策略、業務面向變革、人力分配重整、經費運用權重、設施增建修繕等等都備受挑戰,如何因應排除困境,規劃開創新局都是令科學場館營運永續發展的重要使命,期待藉此議題分享觀摩館所值得借鏡經營之道。
(二)創新研發新秩序
創新研發一直是科學館所永續經營念茲在茲的精神,不論針對場館規劃、設施設備、人才培育、資源取得、展示設計、嶄新活動等,都期待國內外館所實際案例分享比較。
(三)服務體驗新思維
統整場館軟硬體設施及展示內容合適度,或導入企業服務制度及新科技方法與實務執行結果分析比較,都是提升訪客體驗滿意度,為訪客願意再度回館參訪做努力,這些實務經驗及成果分享將是寶貴的交流體驗。
(四)教育推廣新氣象
新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樣態,自然也影響人與人、人與物的溝通模式,近年也多有墨跡於科教推廣中,如VR/AI營隊、科學劇、Podcast頻道等運用,甚至實體到校推廣及照顧偏鄉,當然由學校教師觀點討論校外參觀時館所可提供之服務,或期待館所到校可提供之資源探討分析都是被期待於論壇分享的。
►議題相關成果論文將以專輯收錄,全文優先納科教館學刊出版(ISBN)

活動資訊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協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論壇日期:111年9月23日(五)至24日(六)
活動對象:科學場館相關從業人員、學系師生、關心科普推廣人士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報名日期:111年即日起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gnFvZAYMJ3y1tPYR8
徵稿日期:111年6月10日(五)至8月5日(五)收件
議程公告:111年8月15日(一)前公布(含論文錄取)
全文上傳:111年9月23日(五)至111年10月31日(一)
交通住宿:
►交通資訊:交通資訊
►住宿推薦:https://forms.gle/49DDbRCWPuE9zK3g7

活動內容及論壇日程

111年9月23日(星期五)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09:30-10:00

報到

9樓

國際會議廳

10:00-10:20

開幕式

司儀:劉珊佑小姐

10:20-11:20

專題演講:「永續發展新挑戰」

主講人:李家維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主持:劉火欽館長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11:20-12:20

專題演講:「博物館服務新思維」

主講人:林詠能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教育部智慧博物館專案辦公室主持人

文化部文化統計主持人

主持:李耕雲主秘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主任秘書

12:20-13:20

用餐及參觀科教館

2樓用膳區

 

論文與實務分享

地點

13:20-15:00

場次1-A【教育推廣新氣象】

1-A-1疫情下的科普活動推廣新模式 ~ 遠距線上實作無距離

1-A-2後疫情時代的科普新媒介-Podcast「科科出來講」如何在聲音藍海中創造新價值

1-A-3線上營隊活動之規畫與實踐

1-A-4從「議題」發展「問題」─ 以「從世紀洪水、崩塌災害談臺灣坡地防災現況」線上主題講座 為例

1-A-5 LINE社群讓推動偏鄉科學教育的行動不停滯

主持:陳玫岑博士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副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場次1-B【服務體驗新思維】

1-B-1 提供觀眾更便利的參觀體驗: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電子票證整合建置為例

1-B-2 服務體驗新思維---- 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區人流管制系統為例

1-B-3 初探典藏管理平台對外網站與智慧介接功能

1-B-4公民科學參與首部曲—科教館與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夥伴合作

1-B-5 實境綜藝節目結合海廢藝術裝置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行銷之成效

主持:黃星達博士

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13:20-15:00

場次1-C【微動手教育活動設計分享】

1-C-1 STEAM科學手作教育活動實務分享-以自製凸輪機構玩具為例

1-C-2 色彩魔術箱:色光吸收與反射的科普教具設計及推廣

1-C-3 化石與古生物題材於環境議題特展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左鎮化石園區昆蟲特展與偏鄉學童教學案例分享

主持:葉蓉樺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15:00-15:30

茶敘

9樓中廊

15:30-17:00

場次2-A【教育推廣新氣象】

2-A-1 「防疫不停學」疫情期間大專生博物館暑期線上實習

2-A-2 初探疫情下的自然史博物館環境教育實踐樣貌:以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2-A-3 偏鄉教育服務之科普教育活動設計–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為例

2-A-4 在疫情影響下「樂活節能屋」推廣教育模式改進之實務經驗探討

主持:王瑜琦博士

義守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場次2-B【創新研發新秩序】

1-B-1 跨域科普人才培育-以「海洋科學家」微策展科教活動為例

1-B-2 博物館為基礎之雙語學習成果—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1-B-3 體驗學習微翻轉本土語文教育-以「作伙來說閩南語話科工」活動為例

1-B-4 響應世界母語日活動觀眾研究:觀眾對母語教學活動的感受及魚類辨識、食用、保育知識初探

主持:簡廷易博士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場次2-C【微動手教育活動設計分享】

2-C-1 新科技的多元擴增-以地圖營隊活動規劃為例

2-C-2 阿里山科普旅遊實務-以氣壓篇為例

2-C-3 桌遊於天文教育之應用─以天文館周末晚間觀星親子活動為例

主持:古智雄博士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17:00-20:00

青橄欖之夜-由青澀初接觸醞釀熟成的底韻

綿延多元夥伴關係

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陽明山


111年9月24日(星期六)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09:00-9:30

報到

9樓

9:30-10:30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導覽

導覽:林怡萱代主任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覽組

4樓

常設展區

 

論文與實務分享

地點

10:30-12:10

場次3-A【教育推廣新氣象】

3-A-1 我們共推一個園區-談臺北科學藝術園區三館行銷合作

3-A-2 「博物館學校」之臺灣館校合作初探

3-A-3 全國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之推動成功因素與滿意度成效分析

3-A-4 以策展培養大專學生敘事力之學習成效初探-一個館校合作的實踐歷程

4-A-5 科學與科普專業英文大賽之推動策略與成效研究

主持:林琦峯博士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馮永鈞

劉虹谷

場次3-B【服務體驗新思維】

3-B-1商業性特展觀眾對博物館品牌形象、品牌依附及重遊意願關聯性之研究-以科教館為例

3-B-2 2021年臺灣科學節「NO.189療癒行星系」活動觀眾滿意度調查分析

3-B-3 VR全景展示體驗結合線上任務解謎活動之初探 -以海生館究境‧海洋探索展為例

3-B-4 擴增實境融入食品科學教材對教學之影響

3-B-5 引進新興科技產品於展示教育之應用- 以「產業機器人」展示為例

主持: 徐典裕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主任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吳宗珅

蔡怡伶

場次3-C【創新研發新秩序】

3-C-1 運用多媒體科技於水下文化資產展示的科技推廣-以「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為例

3-C-2 展示物件說明之虛實整合方案建構:以臺博館「自然.臺灣」常設展展廳為例

3-C-3 防災教育案例分享-吊架天花板瘦身減震示範

3-C-4 科學看有無?初探科學演示之觀眾理解反應

3-C-5 博物館與企業攜手關懷地球: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北極熊日」活動為例

主持:柯翠玲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段佩綺

黃語忻

12:10-13:30

用餐及科教館參觀

2樓

用膳區

13:30-15:10

場次4-A【教育推廣新氣象】

4-A-1 以博物館展示開發科學課程教學初探-以幹細胞及胞泌體科學研究為例

4-A-2 「『愛』迪生出發」到校服務扎根計畫推動校園STEAM科普教育巡迴

4-A-3 偏鄉教育服務-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愛迪生出發到校服務扎根共學計畫為例

4-A-4 國小學生眼中的奈米特展—學生解說員的視角

4-A-5 海洋能源的展示與科教活動

主持:張簡智挺主任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技教育組主任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馮永鈞

劉虹谷

13:30-15:10

場次4-B【教育推廣新氣象】

4-B-1 顛覆印象:博物館印刷類藏品創新教具開發與推廣

4-B-2 帶帶相傳--認識錄影帶與搶救家庭記憶

4-B-3 疫情時期推廣「人體醫學型態」科普實作教育的創新與對策行動

4-B-4 108課綱素養導向活動設計—以核能科普自主學習微課程發展為例

4-B-5 ARG數位實境解謎中深度使用博物館資源的發展與成效

主持:陳勇輝博士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吳宗珅

蔡怡伶

場次4-C【永續發展新挑戰】

4-C-1 我國科學展覽競賽永續發展之挑戰與因應

【創新研發新秩序】

4-C-2 海洋保育的現地教學與實作~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例

4-C-3 實踐城市環境永續—以科教館戶外生態遊程方案為例

4-C-4科展作品比對系統建置與初步成果

【教育推廣新氣象】

4-C-5 廚房中的科學探究實作-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未來廚房為例

主持:許毓純博士

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段佩綺

黃語忻

15:10-15:40

茶敘

9樓中廊

15:40-16:40

館首長圓桌座談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陳素芬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焦傳金館長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李秀鳳館長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陳啟祥館長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劉火欽館長

主持:劉珊佑小姐

9樓國際會議廳

吳宗珅

馮永鈞

16:40-17:00

傳承與期許-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劉火欽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焦傳金館長

9樓國際會議廳

17:00-

賦歸

 

請參閱附件場次表

活動影音

活動影音 https://reurl.cc/O4dzl9
科普論壇影音 https://youtu.be/I3L-JutMWJw

聯絡資訊

報名收件:本館實驗組陳虹樺小姐
02-66101234#1417
irisnn@mail.ntsec.gov.tw
論壇事務:本館實驗組鄭淑文編輯
02-66101234#1508
wen@mail.ntsec.gov.tw

檔案下載
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ODF-CNS15251為政府文件標準格式實施計畫」,以及提供使用者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館可編輯檔案文件將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相關免費開源軟體可至LibreOffice下載安裝使用,或依使用者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0923_論壇手冊

Adobe Reader(Pdf)檔案

1220電子書-2022科教館學刊_內頁(FINAL)_4100

Adobe Reader(Pdf)檔案

日程0922_

Adobe Reader(Pdf)檔案

論文發表場次表-0912

Adobe Reader(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