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活動
展區活動展場每日活動
9F科普資源中心活動 科學攤位體驗X主題書展
主題書展 本月主題為「本土語言」
科學這樣玩 攤位體驗-隨到隨玩 / 週二-週五09:30-16:30
※詳細活動內容請以現場公告為主。
※2/3-2/12因辦理2023臺灣國際科展比賽暫停辦理 3F敲敲打打工作坊 內容設計融合STEAM領域相關知識,期望觀眾在動手做及玩樂中,能夠主動探索、自我學習,同時透過共同協作、討論與分享,發展充滿創意、實踐自我的設計。本次展覽包含六大主題:【塗鴉機】、【風管與飛行器】、【快樂城市】、【彈珠機】、【光影遊戲】與【連鎖反應】,營造開放式的學習環境,鼓勵大家從中自行發掘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初階體驗每日開放主題:(50分鐘) 風管與飛行器 週一至週日
塗鴉機 週四至週日
快樂城市 週一、週二、週三、週六、週日
平日09:30-10:30、11:00-12:00、13:15-14:15、14:45-15:45、16:00-17:00
假日09:30-10:30、11:00-12:00、13:15-14:15、14:45-15:45、16:15-17:15 進階體驗每日開放主題與時間:(2小時) 彈珠機 週四、週五及週日:10:00-12:00、14:00-16:00
光影遊戲 週一、週二、週三及週六:10:00-12:00、14:00-16:00
活動地點 3F東側展區
活動方式 每場15分鐘前開放現場報名,實際開放體驗主題與場次以現場或官網公告為準
收費方式 憑常設展門票免費參加
兔年新氣象,展場活動新玩意 New 1 小桌子科學-知蝠惜蝠 蝙蝠帶有神祕與邪惡的意象,但在中華文化裡其實是象徵「福氣」的動物喔!在許多傳統建築或寺廟都可以發現蝙蝠的蹤跡,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神秘的蝠蝠蝠(福福福)!
New 2 聽繪本學科學-漢妲的驚喜 住在肯亞的漢妲,帶著一籃熱帶水果拜訪好朋友,一路上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動物,會發生甚麼事呢?
New 3 動手玩-益智方塊魂 ”一塊方塊、二塊方塊、三塊方塊…” 到底可以拼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動腦轉轉轉! New 4 初探劇場-電光光心慌慌 科學演示秀盛大推出,讓我們一起電翻天,High翻天! New 5 SciMovie-吉娃斯愛科學 適合闔家觀賞的有趣科學教育動畫,讓我們一同跟著泰雅女孩吉娃斯的在森林邊冒險邊學習自然科學吧!
※活動日期、時間及地點請參照上方「展場活動表」 科學演示
科學演示強調一個生活中的現象、一個科學原理、一個科學名詞,如何運用除了展品之外的模型、儀器等教具說明清楚,包括起承轉合完整性,同時兼具觀眾互動、探究等特色。1月推出「靜電惦惦惦」、「與大氣壓力拔河」主題科學演示,歡迎現場參加。 活動日期 週三、五及寒暑假週一,14:30(每場次約30分鐘)
2/1(三) 無字天書
2/15(三)、2/17(五) 神奇磁浮椅
2/22(三)、2/24(五) 無字天書
2/27(一) 神奇磁浮椅
活動地點 5F極大極小劇場 活動免費參加(須購買3-6F常設展門票進入展場)。 活動場次、時間、地點、主題如有異動,依現場公告為準。 請務必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暫停日期:因辦理2/3無人機成果發表會,及2/6-2/10之2023臺灣國際科展,活動暫停。 線上學習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於科教館YouTube頻道的播放清單中搜尋「科學演示」,即可觀賞演示影片線上學習! >>線上觀賞網址點我
實驗互動樂園
結合新奇、好玩、有趣、互動及動態的元素,節目活動多元且豐富,包含科學秀、科學演示、科學劇或科學短講等,激發大朋友與小朋友對於科學的驚奇與好奇。
活動時間 每週六、日 14:00-14:30
活動地點 5F極大極小劇場
活動方式 免費參加 (須購買3-6F常設展門票進入展場) 活動免費參加(須購買3-6F常設展門票進入展場)。 活動場次、時間、地點、主題如有異動,依現場公告為準。 請務必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2/11因配合活動故暫停演出。
2023-01-19 |
> 更多
2022全國科普論壇
新秩序 新思維 科普推廣新未來
科教推廣目標從培養部分科技人才已轉型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科教推廣對象從各級學生已拓及所有年齡層
科教推廣場域從學校已延伸到科學場館與線上學習
秉持科普論壇辦理初衷持續館所交流園地
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發展 近年來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與全民終身學習的需求,已默默地導引產官學各界對於科學教育推廣活動的重視。教育部轄下5個科學類場館10年來輪辦全國科普論壇,透過論壇多面向分享與交流,互相觀摩與省思各自科普活動之創新作為、提出標竿或可供討論與強化之處,秉持著科學教育普及與大眾科學素養提升,各館科普活動的類型多元蓬勃,內容也趨於貼近大眾生活。科教推廣目標從培養部分科技人才轉型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科教推廣對象從各級學生拓及所有年齡層,科教推廣場域從學校已延伸到科學場館與線上學習。近年來論壇也引起博物館經營、展示與傳播推廣等相關領域專家與師生熱切參與,期盼論壇能持續作為各界與館所精進全民科學素養之協作平台。 活動目標 隨著全球科技發展及區域環境關係變化,對於科學教育的推展理念、場域應用價值思維、個人生活秩序與大眾社會關係或有了新的影響與挑戰,館所同好對於科學場館之經營理念、營運策略、創新研發、場館服務、推廣服務等也衍生嶄新的想法與因應經驗;在永續發展、永續經營目標下,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讓各館所經營策略、實務且實用的訪客服務經驗、受歡迎的研發課程與活動、受歡迎的策展內容、或者國內外有參考價值的,有推廣價值的課程、活動、展覽等都能分享,讓參與者有實質助益。 活動主題 新秩序 新思維 科普推廣新未來
值此受不同事件如COVID-19疫情等影響全球大環境、改變人民社經生活秩序,各館所經營也面臨許多挑戰,自然也有許多因應改革經驗值得分享與借鏡。期永續發展精神下年度論壇議題範疇以營運策略、創新研究、展館服務、推廣新象等四議題面向進行交流,期盼館所同好可以有更多實務收穫。 議題面向: (一)永續發展新挑戰
面對各種影響社會民生新事件,國內外場館經營策略、業務面向變革、人力分配重整、經費運用權重、設施增建修繕等等都備受挑戰,如何因應排除困境,規劃開創新局都是令科學場館營運永續發展的重要使命,期待藉此議題分享觀摩館所值得借鏡經營之道。
(二)創新研發新秩序
創新研發一直是科學館所永續經營念茲在茲的精神,不論針對場館規劃、設施設備、人才培育、資源取得、展示設計、嶄新活動等,都期待國內外館所實際案例分享比較。
(三)服務體驗新思維
統整場館軟硬體設施及展示內容合適度,或導入企業服務制度及新科技方法與實務執行結果分析比較,都是提升訪客體驗滿意度,為訪客願意再度回館參訪做努力,這些實務經驗及成果分享將是寶貴的交流體驗。
(四)教育推廣新氣象
新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樣態,自然也影響人與人、人與物的溝通模式,近年也多有墨跡於科教推廣中,如VR/AI營隊、科學劇、Podcast頻道等運用,甚至實體到校推廣及照顧偏鄉,當然由學校教師觀點討論校外參觀時館所可提供之服務,或期待館所到校可提供之資源探討分析都是被期待於論壇分享的。
►議題相關成果論文將以專輯收錄,全文優先納科教館學刊出版(ISBN) 活動資訊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協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論壇日期:111年9月23日(五)至24日(六)
活動對象:科學場館相關從業人員、學系師生、關心科普推廣人士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報名日期:111年即日起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gnFvZAYMJ3y1tPYR8
徵稿日期:111年6月10日(五)至8月5日(五)收件
議程公告:111年8月15日(一)前公布(含論文錄取)
全文上傳:111年9月23日(五)至111年10月31日(一)
交通住宿:
►交通資訊:交通資訊
►住宿推薦:https://forms.gle/49DDbRCWPuE9zK3g7 活動內容及論壇日程 111年9月23日(星期五)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09:30-10:00 報到 9樓 國際會議廳 10:00-10:20 開幕式 司儀:劉珊佑小姐 10:20-11:20 專題演講:「永續發展新挑戰」 主講人:李家維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主持:劉火欽館長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11:20-12:20 專題演講:「博物館服務新思維」 主講人:林詠能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教育部智慧博物館專案辦公室主持人 文化部文化統計主持人 主持:李耕雲主秘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主任秘書 12:20-13:20 用餐及參觀科教館 2樓用膳區 論文與實務分享 地點 13:20-15:00 場次1-A【教育推廣新氣象】 1-A-1疫情下的科普活動推廣新模式 ~ 遠距線上實作無距離 1-A-2後疫情時代的科普新媒介-Podcast「科科出來講」如何在聲音藍海中創造新價值 1-A-3線上營隊活動之規畫與實踐 1-A-4從「議題」發展「問題」─ 以「從世紀洪水、崩塌災害談臺灣坡地防災現況」線上主題講座 為例 1-A-5 LINE社群讓推動偏鄉科學教育的行動不停滯 主持:陳玫岑博士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副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場次1-B【服務體驗新思維】 1-B-1 提供觀眾更便利的參觀體驗: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電子票證整合建置為例 1-B-2 服務體驗新思維---- 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區人流管制系統為例 1-B-3 初探典藏管理平台對外網站與智慧介接功能 1-B-4公民科學參與首部曲—科教館與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夥伴合作 1-B-5 實境綜藝節目結合海廢藝術裝置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行銷之成效 主持:黃星達博士 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13:20-15:00 場次1-C【微動手教育活動設計分享】 1-C-1 STEAM科學手作教育活動實務分享-以自製凸輪機構玩具為例 1-C-2 色彩魔術箱:色光吸收與反射的科普教具設計及推廣 1-C-3 化石與古生物題材於環境議題特展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左鎮化石園區昆蟲特展與偏鄉學童教學案例分享 主持:葉蓉樺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15:00-15:30 茶敘 9樓中廊 15:30-17:00 場次2-A【教育推廣新氣象】 2-A-1 「防疫不停學」疫情期間大專生博物館暑期線上實習 2-A-2 初探疫情下的自然史博物館環境教育實踐樣貌:以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2-A-3 偏鄉教育服務之科普教育活動設計–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為例 2-A-4 在疫情影響下「樂活節能屋」推廣教育模式改進之實務經驗探討 主持:王瑜琦博士 義守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場次2-B【創新研發新秩序】 1-B-1 跨域科普人才培育-以「海洋科學家」微策展科教活動為例 1-B-2 博物館為基礎之雙語學習成果—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1-B-3 體驗學習微翻轉本土語文教育-以「作伙來說閩南語話科工」活動為例 1-B-4 響應世界母語日活動觀眾研究:觀眾對母語教學活動的感受及魚類辨識、食用、保育知識初探 主持:簡廷易博士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場次2-C【微動手教育活動設計分享】 2-C-1 新科技的多元擴增-以地圖營隊活動規劃為例 2-C-2 阿里山科普旅遊實務-以氣壓篇為例 2-C-3 桌遊於天文教育之應用─以天文館周末晚間觀星親子活動為例 主持:古智雄博士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17:00-20:00 青橄欖之夜-由青澀初接觸醞釀熟成的底韻 綿延多元夥伴關係 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陽明山 111年9月24日(星期六)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09:00-9:30 報到 9樓 9:30-10:30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導覽 導覽:林怡萱代主任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覽組 4樓 常設展區 論文與實務分享 地點 10:30-12:10 場次3-A【教育推廣新氣象】 3-A-1 我們共推一個園區-談臺北科學藝術園區三館行銷合作 3-A-2 「博物館學校」之臺灣館校合作初探 3-A-3 全國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之推動成功因素與滿意度成效分析 3-A-4 以策展培養大專學生敘事力之學習成效初探-一個館校合作的實踐歷程 4-A-5 科學與科普專業英文大賽之推動策略與成效研究 主持:林琦峯博士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馮永鈞 劉虹谷 場次3-B【服務體驗新思維】 3-B-1商業性特展觀眾對博物館品牌形象、品牌依附及重遊意願關聯性之研究-以科教館為例 3-B-2 2021年臺灣科學節「NO.189療癒行星系」活動觀眾滿意度調查分析 3-B-3 VR全景展示體驗結合線上任務解謎活動之初探 -以海生館究境‧海洋探索展為例 3-B-4 擴增實境融入食品科學教材對教學之影響 3-B-5 引進新興科技產品於展示教育之應用- 以「產業機器人」展示為例 主持: 徐典裕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主任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吳宗珅 蔡怡伶 場次3-C【創新研發新秩序】 3-C-1 運用多媒體科技於水下文化資產展示的科技推廣-以「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為例 3-C-2 展示物件說明之虛實整合方案建構:以臺博館「自然.臺灣」常設展展廳為例 3-C-3 防災教育案例分享-吊架天花板瘦身減震示範 3-C-4 科學看有無?初探科學演示之觀眾理解反應 3-C-5 博物館與企業攜手關懷地球: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北極熊日」活動為例 主持:柯翠玲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段佩綺 黃語忻 12:10-13:30 用餐及科教館參觀 2樓 用膳區 13:30-15:10 場次4-A【教育推廣新氣象】 4-A-1 以博物館展示開發科學課程教學初探-以幹細胞及胞泌體科學研究為例 4-A-2 「『愛』迪生出發」到校服務扎根計畫推動校園STEAM科普教育巡迴 4-A-3 偏鄉教育服務-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愛迪生出發到校服務扎根共學計畫為例 4-A-4 國小學生眼中的奈米特展—學生解說員的視角 4-A-5 海洋能源的展示與科教活動 主持:張簡智挺主任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技教育組主任 9樓科普資源中心A 馮永鈞 劉虹谷 13:30-15:10 場次4-B【教育推廣新氣象】 4-B-1 顛覆印象:博物館印刷類藏品創新教具開發與推廣 4-B-2 帶帶相傳--認識錄影帶與搶救家庭記憶 4-B-3 疫情時期推廣「人體醫學型態」科普實作教育的創新與對策行動 4-B-4 108課綱素養導向活動設計—以核能科普自主學習微課程發展為例 4-B-5 ARG數位實境解謎中深度使用博物館資源的發展與成效 主持:陳勇輝博士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B 吳宗珅 蔡怡伶 場次4-C【永續發展新挑戰】 4-C-1 我國科學展覽競賽永續發展之挑戰與因應 【創新研發新秩序】 4-C-2 海洋保育的現地教學與實作~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例 4-C-3 實踐城市環境永續—以科教館戶外生態遊程方案為例 4-C-4科展作品比對系統建置與初步成果 【教育推廣新氣象】 4-C-5 廚房中的科學探究實作-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未來廚房為例 主持:許毓純博士 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員 9樓科普資源中心C 段佩綺 黃語忻 15:10-15:40 茶敘 9樓中廊 15:40-16:40 館首長圓桌座談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陳素芬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焦傳金館長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李秀鳳館長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陳啟祥館長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劉火欽館長 主持:劉珊佑小姐 9樓國際會議廳 吳宗珅 馮永鈞 16:40-17:00 傳承與期許-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劉火欽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焦傳金館長 9樓國際會議廳 17:00- 賦歸 請參閱附件場次表
活動影音 活動影音 https://reurl.cc/O4dzl9
科普論壇影音 https://youtu.be/I3L-JutMWJw 聯絡資訊 報名收件:本館實驗組陳虹樺小姐
02-66101234#1417
irisnn@mail.ntsec.gov.tw
論壇事務:本館實驗組鄭淑文編輯
02-66101234#1508
wen@mail.ntsec.gov.tw
2022-12-29 |
> 更多
數位傳遞
臺灣網路科教館 (科普庫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本館自民國四十九年開始承辦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於2002年開始辦理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歷屆已累積豐碩學生科學研究成果,亦培養甚多科學研究人才。本廳匯集歷屆優秀作品提供對科學研究有興趣之師生,入廳瀏覽前人智慧結晶以啟發科學研究新點子,培養學生普遍對科學觀察研究之風氣。
生活科學廳
你知道溫泉是什麼?溫泉的熱源是什麼?泡溫泉有什麼好處嗎?而什麼是土石流?滲透壓又是什麼呢?對於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科學原理,民眾總是一知半解,不明究理,因此邀請專家精心設計問題並解答以及圖文並茂的文章,讓民眾可以由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例子習得科學原理並能善用增加生活樂趣。
教學資源廳
本廳內含本館豐富的大眾科學講座影音記錄、自製之優質教案、歷年來開發之互動式展示資源數位學習教材以及依據教材內容主題屬性、學門屬性等不同,加以分類、拆解成更小的學習素材,多元化的提供師生教學、學習使用。
相關連結
i-show直播 科學演示教學的直播網站,不定期推出線上課程並與講師即時互動對話。課程類型包含:物理運動、電與磁、聲音與光、化學變化、化學物質、生命科學、大眾講座、其他活動等,以本館為主要教學場域,讓學習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達到無所不在、終身學習的目的。網站將直播教學影像有系統化的留存,且提供歷史回顧專區,讓在校師生或社會人士,都可以隨時進入本網站吸收科教基礎常識。
相關連結
2022-12-27 |
> 更多
科教館-【我的本土,你的時尚─科學本土教師增能系列研習】11-12月場次
什麼是「本土科學」?戴寶村老師說:「科學雖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但還是有其本土性,很多科學發展是來自當地人想解決當地的問題,利用科學思維和技術,讓本土生活文化得以延續。」教育部國教署在今年委託國立臺南大學聚集7個館所推動「本土教育人才培育計畫」。「科學」作為今年度的主題,希望能夠將臺灣本土科學的素養與經驗推廣給更多老師和學生。
參加對象: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就讀教育系所或修習教育學分之在學學生
上課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9樓大學堂
報名方式:請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人數限制:每場次限額30人
《光三原色與視覺暫留─顯示器探究與實作研習》 報名網址:點擊報名
時間:11/16(三) 14:00-16:30
講者:余昌峰教授,國立嘉義大學電子物理學系,研究領域為積體電路設計,對於教具研發、科普推廣皆有豐富經驗。
研習簡介:臺灣以半導體產業與顯示器產業聞名,學生往往使用手機與3C產品並不瞭解其運作原理,本課程利用Arduino程式設計來探索物理實驗之「視覺暫留」與「光三原色」,藉此說明顯示器運作原理,並帶領學員學習應用Arduino套件搭配程式設計,來設計出一套物理光學實驗。
注意事項:
1、因課堂操作需要,請參加學員務必【自備筆電】,並請攜帶電源線。
2、若有不用的【安卓手機】也建議帶來上課。
《一路走來的科展指導經驗分享與實作─探索在地植物的奈米世界》 報名網址:點擊報名
時間:12/18(日) 10:00-12:30
講者:連經憶助理教授,國立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研究領域為分析化學,長期投入科普教育、科學體驗推廣以及科展指導。
研習簡介:分享多年來科展指導過程的經驗,深入淺出解說奈米粒子及其相關性質、用途,並帶領學員們進行動手做,用生活周遭隨處可得的植物素材萃取出奈米粒子,發掘其中的「奈米級」應用。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協辦單位:臺南大學
2022-12-26 |
> 更多
科展設計與實作 (第二版)
書名:科展設計與實作 (第二版) 主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全中平教授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定價:450元 頁數:264頁 說明 本書第一版於民國103年推出,提供科展實作歷程中具體可行的做法及指引,也是國內首次出版的科展實作工具書,提供觀看本書的老師或同學對「科展」有具體的認識。
鑒於科展制度多有修正,科展的研究歷程也正與12年國教精神相互呼應,適逢2020年是全國科展第60屆的重要里程,經過1年的策畫及改寫,第二版終於出爐。第二版中,作者群增加引用近三年(第57屆至第59屆)內的科展作品案例研討,並整理分析歷屆科展作品的主題趨勢與研究樣態,提供讀者對科展研究主題的發想有更多的參考依據,也希望更符合教育現場從事科展師生的需求。
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素養及探究與實作能力,我們相信「科展設計與實作」,非看BOOK!
隆重登場,好評販售中
購書資訊見訂閱方式
2022-12-26 |
> 更多
全國走透
行動科教館 協助中小學科學教育及啟發社會大眾對科學認知與關懷;落實從館內走向館外,將館內資源主動送至各縣市,使當地師生及社會大眾亦能有機會共享受益;另對偏遠地區學校和社區提供巡迴到校服務,使城鄉科教得以平衡發展。
本業務對外活動辦理,自民國78年創辦「科學觀覽會」始(科教館租車載運科教器材到指定地點,利用車輛載運附近學校師生到此參觀)、民國85年本館首部「3.5噸科學教育巡迴車」(科教館巡迴車載運科教器材到偏遠學校展示)上路、發展到如今的「行動科學教育館」(科教巡迴車搭配本館科教器材到校展示)辦理,一直都是本館核心任務。
本業務今定名為「行動科學教育館-縣市科學園遊會與巡迴科教」,辦理方式擴大規模,於例假日或寒暑假期間在縣市都會中心(或適中地點)辦理科學園遊會,內容以大型科教巡迴車組成旗艦區,創意科學動手做組成體驗區,館內出版品、網路教材、科展優勝作品、大眾科學講座及全民認識昆蟲等組成資源區,以集合眾多內涵之綜合性科教活動,提供學校師生或社會大眾親自參觀操作及體驗科學的樂趣。又為加強機動推廣科學教育,化被動為主動,將大型科教巡迴車開往鄉鎮提供定點參觀暨解說服務,小型科教巡迴車則直接至偏遠學校辦理到校服務,冀望以此優質的巡迴科教活動,主動且妥適的服務,建構一座全民所有及全民所享的行動科學教育館。
相關資訊
愛迪生到校服務
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臺灣單親、隔代教養等家庭類型比例逐漸升高,這些家庭的大人們,可能背負著家庭經濟重擔,而孩子們也因此缺乏照顧與陪伴。另外偏鄉孩子們長期處於資源稀少、交通不便的環境,仰賴著外界資源協助。
根據教育部與內政部資料統計,臺灣還有700餘所、約10萬名偏遠地區小學學童,另外還有約高達50萬名來自單親、隔代、新移民及低收入戶等家庭子女,正面對著趕不上的城鄉與弱勢差距。
為了能落實科教普及的核心價值,科教館特別規劃「『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邀請偏遠地區或經濟弱勢學童參加,期以科教館的資源及社會各界力量,幫助身處偏鄉的弱勢學童,期望透過這項公益活動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各界重視經濟弱勢學童的科學教育學習機會。
截至本(107)年度共有1000所偏遠地區小學到科教館參訪;到校服務據點共180個,愛迪生計畫逾45,000人次參與。
網站連結
「『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到校服務紮根計畫
為協助解決偏鄉弱勢學童教育資源不足、數位學習落差等需求,自民國100年起結合民間資源創設「『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每年邀請4,000名偏遠地區或經濟弱勢學童到科教館參訪;並自101年起與16所大學合作辦理愛廸生出發到校服務計畫,透過「大手牽小手」,結合大專校院師生前往偏鄉、原住民地區擔任科學教育推廣公共服務學習活動,到偏鄉據點陪伴學童體驗學習科學活動,啟發學童對科學的興趣並培養相關知能。
近六年來共計677所偏遠地區小學到科教館參訪,「大手牽小手」服務據點計150個,總計25,000人參與「『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我們期望讓偏鄉弱勢學童持續獲得社會資源挹注,對科學的啟發能持續精進,向下紮根,提升其科學素養,故將原辦理之「『愛』迪生到校服務」更新為「『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到校服務紮根計畫。
歷年來,透過扎根計畫順利在全臺灑下19所扎根的種子,合作大學(單位)計有15個;每所小學嘗試地走出傳統教學的窠臼,結合外界資源,研擬豐富的在地科學特色教材,將在地環境與家鄉文化融入課程,甚至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用心體會身邊的社區,並以動手實作、科學閱讀、實地踏查等不同型態,將科學與在地文化連結,激發學童學習科學之興趣,盼望社會各界持續給予「『愛』迪生出發」支持,給更多孩子機會,激發孩子對於科學的想像,燃起孩子們的科學火苗!
相關連結
2022-12-26 |
> 更多
「素養導向評量工作坊----結合科展資料庫命題設計」影音紀錄
「素養導向評量工作坊----結合科展資料庫命題設計」影音紀錄 108課綱以「素養導向」作為課程理念,強調「應用於生活情境的能力」,以及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的實踐。不同於以往著重知識的紙筆測驗,素養導向的評量重視學生在多樣複雜的現實情境中,如何發揮所學的知識、能力、態度,作為學生學習情形的評估。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長年辦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並將參展作品集結成線上資料庫。作品中有許多來自對真實世界的觀察研究、或是對既有問題的解決方案,故期盼能推廣此資源,作為素養導向評量命題的發想起點之一。 影片紀錄108年12月22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教中心任宗浩副研究員帶領「素養導向評量工作坊----結合科展資料庫命題設計」過程,期教師們透過工作坊紀錄參考,能善加運用本館官網「科展群傑廳」有關科展優秀作品資料庫數位資源。
2022-10-13 |
> 更多
探究與實作教學示例影片
「探究與實作教學示例影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其中,自然科學領綱強調「探究與實作」。「探究」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歷程,如能設計探究精神的課程,不但符合學生知識建構與學習的方向,且可引導學生面對問題的自信與勇氣,連結知識與真實並且培養實作、思辨與表達的重要科學技能。 106年起教育部委託本館辦理「106-108年中等學校教師探究與實作專業發展提升計畫」以長期系統培育科學教師具備探究式實作課程設計與教學專業能力。 本計畫經本館以行政協助方式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以「中等學校科展指導結合探究與實作課程計畫」目標協同辦理,並徵選各國、高中成立種子學校,以教師社群合作模式共同推動地區性「探究與實作」專業發展研習,教案及教學示例影片為該計畫成果。
教學示例影片一覽表 學校名稱 主題 教師 領域 宜蘭縣立宜蘭國中 降落傘 吳宛如、謝惠娟 物理 臺北市立育成高中 基隆河水質監測初探 莊琬婷、陳家蓉、林郁婷 化學/地科 臺中市私立弘文高中 藍瓶實驗 陳淑媛 化學 花蓮縣立自強國中 椪(膨)糖 紀博三 化學 新北市立安溪國中 六君子的脾氣 劉明元、解宗翰 物理/化學 臺中市立大甲國中 萬花尺 王俊祺 數學
2022-10-13 |
> 更多
「科展實作指導影片」
「科展實作指導影片」 科學展覽是科學教育的手段之一,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歷經各階段教育改革,即將滿一甲子,因應教育的翻轉,學生從事科展研究可以有創新的研究方法及科技運用。 為有效地提昇科展指導教師專業發展,本館於108年特別製作「科展實作指導影片」,包括科展主題搜尋、實驗設計、實驗誤差、實驗記錄、科展表達等五個單元,提供師生參考,以精進科展實作能力。 影片內容以符合探究精神的科展指導知能及實作為主,每個單元約15分鐘,過程經本館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教中心任宗浩教授指導,師大附中洪逸文主任、中山女中曹雅萍老師、永和國中徐俊龍老師、仁愛國中李美惠主任共同協助製作。另邀請科展及國際科展資深評審包括劉雅瑄教授、楊仲凖教授、于淑君教授、林晃巖教授、游森棚教授、鍾邦柱教授、楊佳玲教授等加入團隊,以使影片內容更能反映科展實作上各面向需求,以精進科展實作能力。
2022-10-13 |
> 更多
科展設計與實作
書名:科展設計與實作 主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全中平教授 出版日期:103年1月 定價:350元 其他購買方式詳見訂閱方式:按這裡 簡介 科展,科學展覽,
它是要進行一個解決科學上問題的過程,
也就是要進行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過程。 您一直苦惱科展題目怎麼來?
過程怎麼作?學生怎麼指導?
結果如何編排?海報如何輸出?
臨場如何傳達等? 現在科教館要出一本值得您期待的專書,
從科展的設計一直到實作甚至比賽為止,
都有很多實例的介紹,歡迎先睹為快。 新書試讀活動開始囉~
歡迎下載閱覽~ 「科展設計與實作」 科教館自民國四十九年即承辦全國中小學科展,對於提升教師科學知能的專業發展一向不遺餘力,2013年1月出版「創新科展增能手冊」,即匯集國內十六位大學頂尖學者闡述從事科展研究及各學科領域之研究重點,今(2014)年更以建構基礎、紮實的科學研究方法為訴求,邀請十三位資深科展評審委員及優秀科展指導老師撰寫「科展設計與實作」一書,具體闡述如何從事科展,包括主題擇定、研究設計、科展實作、資料分析、報告撰寫、海報製作與傳達科展作品,並輔以實例說明。 我們相信培養孩子十二年國教的關鍵能力,「科展設計與實作」 非看BOOK! 本書主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全中平教授 -- 「一旦學生能夠有有意義的處理問題能力,也就是具有有意義的認知、過程技能與態度的能力,該學生就是一位聰明的國民◦這就是本書的最大目的◦ 」 共同推薦: 教育部 蔣偉寧部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重吉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李隆盛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 林沛練教授
新北市二重國民中學 鍾兆晉校長 新書試讀活動開始囉~歡迎下載閱覽~
2022-10-13 |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