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頁

:::
Ellipse

2020第一屆臺灣科學節

2020第一屆臺灣科學節 國立臺灣科學館自109/10/31-11/15總共辦理了2週的科學市集,集結國內最新、最具創意、最厲害的科普教育推廣成果,兩週總計超過150攤。 配合市集在舞台區規畫不間斷的表演,4場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舞蹈及舞台劇表演、5場科學魔術秀、6場科學演示、2場科學劇、Talk Bar短講8場次、舞台劇4場、科普影展8場,以及13場結合STEAM、MAKER、AI、環境教育議題等的科學窩克夏、1場踅夜市的夜間開放活動。 在非市集週末,則辦理了1場大師有約講座、1場全國科學探究實作競賽、4堂iShow科學課,以及6場科學音樂劇、1場音樂劇幕後工作坊等。 此外本館主責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連江縣為基地進行地方串連活動,共辦理6場次在地特別活動,以及6-12月到校服務及教師增能合計29場次。 而偏鄉弱勢關懷則結合本館109年度「『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計畫,共計開放62梯次。 綜上,本館2020年第一屆臺灣科學節,累積服務人次達87,278人。 活動列表摘要: 主題展示:HOMING/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廳更新展品搶先看 國際科藝參與-科學與藝術跨領域合作 科學音樂劇:「『Calculus: The Musical』微積分科學音樂劇 科學市集: 市集攤位 科學窩克夏 舞台展演 科學演示 科學劇「菜鳥實習生」 大師講座及Talk Bar 科普影展 魔術科學秀 全國探究實作暨科普闖關科學競賽營 踅夜市-Science Night Market 全民科學日–i-Show全民科學課 地方串連活動 詳細內容請參閱本館109年報(點我下載)

> 更多

Ellipse

2021第二屆臺灣科學節

2021第二屆臺灣科學節 第二屆臺灣科學節期間,本館於第一週11/6-11/7辦理空間實境轉譯遊戲:「NO.189療癒行星系」活動,將科教館化身成一座生機蓬勃的療癒行星系NO.189,並透過多樣化的活動規劃,包含舉辦12項不同主題工作坊、10場主題講座、實境解謎、NFT尋寶大作戰、劇團表演2場次、典藏庫房8場次與屋頂花園探訪10場次等,以及兩日的「不寂寞療癒市集」等,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帶領大眾理解人與環境緊密不可分離的關係,並透過創造嶄新參觀體驗的同時,達到教育與療癒社會的目的,總計有8,969人次參與。 第二週自11/12-11/14則辦理【療癒嘉年華】集結國內最新、最具創意、最厲害的科普教育推廣成果,包含STEAM、科學科技、環境教育以及療癒議題等四大主題、總計118個攤位,從科學知識到香氛精油,各種Covid-19疫情以來,臺灣因運而生的最新創意成品、最新研究技術應有盡有。並搭配科學嘉年華於舞台區規劃不間斷的表演,包含2場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舞台劇表演、1場科學魔術秀、1場大師科學秀、3場科學演示、1場科學劇、Talk Bar短講2場次等,其中11/1為校園參觀日,設計專屬學習單,11/13-11/14則規劃以集章摺頁鼓勵民眾參與各式活動,累計共15,170人次。 另外,在原住民科學教育成果上,本館與國立臺東大學承辦的《2021原住民族科學節》合作,結合包含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21個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於本館8樓辦理實體展示,更於科學節期間舉辦為期一日(11/6)的《2021原住民族科學節》市集,將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知識,以科普教育的方式與大眾分享,共計服務28,821人次。 在非市集週末,則辦理了1場大師有約講座、2堂iShow全民線上科學課、6場次「自主科學DIY電子書」實作教學活動,以及「簡易電子書探索與實作」教師研習整日課程1場次等,總計400人次參與。 此外,本館自臺北市為基地,拓及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以及金門縣進行地方串聯活動,共辦理新竹遠東巨城科學市集、苗栗縣探究實作科學營、新竹市假日科學廣場等3場在地科特別活動,以及金門縣到校服務活動20校、工作坊20場,總計7,225人次;另偏鄉關懷則以系列活動【到校服務Easy Go】出發,於6-12月至新竹縣、桃園市、苗栗縣學校、教育機構辦理共計31場次之到校服務及教師增能,總計4,900人參與。偏鄉弱勢關懷則結合本館110年度「『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計畫,共計開放29梯次、1,450人次參加。 綜上,本館2021年第二屆臺灣科學節,累積服務人次達65,977人。 詳細內容請參閱本館110年報(點我下載)

> 更多

Ellipse

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

2022第三屆臺灣科學節 第三屆臺灣科學節以「擘劃環境永續的藍圖」為主題,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為此一年一度的科學盛事,於第三屆臺灣科學節期間,結合館內及館外量能,辦理為期兩周、地域範圍涵跨整個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包含四大主題的科學活動:多樣有趣的市集嘉年華、精采絕倫的科學展演、刺激緊湊的科學競賽以及好吃好玩的夜探博物館。 館內以本館4樓甫更新完成之「找家Homing」展覽為核心,讓參與活動的民眾化身為關心環境永續生存的親山組織「189 Mountaineering Club」組員,並以山屋代號:Mt189作為串連代號,貫穿每層樓的子活動,內容結合活動、主題攤位、工作坊、專題演講等,民眾在每個樓層穿梭,更逐步往上,循著本館的登山路徑,一一蒐集七個主題「山屋」,並從中探索科學和自然生活環境帶給人類的影響跟變化,共同參與一場建造、保存未來環境的藍圖計畫。總計在11月5、6、12、13日4天活動,舉辦43項不同主題工作坊、講座、體驗、導覽等活動,合計場次248場、3713人次參加,同時共計有19,985人次進入常設展參觀。 館外則辦理了11月5、6、11、12、13日共5天的【韌性不認識-科學嘉年華】邀請致力於自然科學、新興科技、生活科技、科技運用、STEAM、MAKER、AI、環境教育、醫療科學、原住民科學智識、健康生活、低碳飲食、雙語教育、世界母語、性別平等、樂齡教育、家庭教育、向山致敬、向海致敬等各領域的推廣單位一同加入,以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回應如何在氣候變遷下「建立韌性的社會」。包含本館、兒童新樂園、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三館以及周邊道路,在嘉年華期間,兩周共計110個產官學單位、171攤延伸整個園區,並推出系列主題展演活動總計共有包含科學劇、科學演示、舞台劇、影展、講座合計25場,以及13場動手作主題工作坊、16場科學體驗和繪本故事活動,並以闖關活動讓民眾集點兌換專屬大禮包,讓民眾在參與本館科學節活動集章的同時,更能感受全民與全齡的豐富體驗。 其中,更特別規劃11日為校園日專場,提供全臺灣學校當日免費參觀優惠以及專屬的學習單,鼓勵學校老師帶學生參與嘉年華活動。在非市集周末,則辦理了1場教師講座、2場次全民線上科學課,讓科學節的熱度持續,也以線上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 今年也特別創新辦理了【2022臺灣科學節全國高中科學探究英文辯論競賽】及【尬科學-科學演示擂台賽】2場科學競賽,前者以科學及雙語專才為對象,目標培養學生資料蒐整、實驗研究、數據分析、問題探討及表達的能力;後者非科學專長的學生也能參加,讓學生發揮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將艱澀的科學原理轉化成趣味的表演形式,以最親民的方式推廣科學。 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本館臺灣科學節,特別與數感實驗室合作,結合數學、藝術及科學,帶領民眾合力製作完成由1024個小型正四面體風箏組成的【巨型正四面體風箏】創作及施放計畫。跨領域的大型展品,並邀請民眾一同參與協力,一起從無到有製作出大型展品,以期達成「共創」、「共學」及「共好」之學習模式,也因此題材的特殊性達到吸睛及話題性。此外也特別連結本館愛迪生出發學習計畫,安排偏鄉弱勢團體一起體驗風箏工作坊,讓非臺北地區的學子也能參與。 夜間活動今年則安排了踅夜市、夜探博物館等活動,館外踅夜市有免費遊戲攤位及胖卡餐車;館內則推出「找家」常設展幕後導覽、敲敲打打夜間限定工作坊、頂樓屋頂花園夜間限定探訪,並邀請到來自阿美族原住民DJ汝妮DungiSapor在1F大廳用電子音樂結合阿美族文化,帶動夜晚氣氛;更首創辦理民眾自行紮營於本館頂樓過夜的露營活動【迷露輕營】,讓大家看見本館夜間獨有的魅力。 此外,本館自臺北市為基地進行縣市科普串連活動,共辦理新竹市遠東巨城購物中心、苗栗縣尚順購物中心2場在地科學市集,以及宜蘭縣、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及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等到校服務活動共計37場、6100人次參加;另112年度「『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活動共計75所小學約3,000名學童參與,也讓更多偏鄉弱勢學童參與本館第三屆臺灣科學節。 綜上,本館2023年第三屆臺灣科學節,累積辦理346場活動、服務人次達119,271人。 詳細內容請參閱本館111年報(點我下載)

> 更多

Ellipse

2023第四屆臺灣科學節

2023第四屆臺灣科學節 第四屆臺灣科學節館內以本館112年更新完成之常設展《人體奧妙展》、《半導體未來館》為活動內涵,呈現本館研究與策展之能量,並呼應今年度科學節主題「基礎科學 開創未來」,進一步發展與發想展演活動,不僅推展本館內在價值,更將本館價值外化,從科學角度出發,提供到館民眾在科技、科幻、科學藝術、設計、生活等等不同主題的內容,觀察體驗科學與人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第一週以「想像科學館的未來」為命題,以「想像起飛漫遊未來」為發想,邀請民眾一同登入想像的航空站,並擷取機場相關視覺元素應用於活動現場,例如時刻表、報到櫃檯、登機 QR Code等,透過即將登機、飛行的意涵,引領觀眾在活動中,一同漫遊、想像科教館的未來。總計在11月4、5日兩天活動,舉辦32項不同主題工作坊、講座、體驗、導覽等活動,計有44,722入館人次、常設展17,711人次參觀。 第二週則主打串連臺北科學藝術園區的館外活動,辦理了11月10、11、12日共三天的「科學嘉年華」延續前屆的分類,設有STEAM、科學科技、環境教育以及多元學習等主題,參與單位包括各級學校、教育基金會、企業、國家實驗研究院、水保局、氣象局、原能會、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科教實作學門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化部所屬文化機構等單位皆有參與;另設有小農市集,邀請在地小農擺攤,推廣食農教育與有機飲食,促進環境永續。除此之外也與由臺東大學及慈濟大學領軍的21個東區、專科原住民中心合作辦理「傳承線現獻-2023年東區暨專科區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聯合成果展」,首度新增「全民原教」主題區,包含族服展示、傳藝表演及攤位體驗等,讓民眾能更認識原住民的傳統與科學智識。 科學嘉年華五大區域,範圍涵括本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美崙公園等區域,共計有161個單位、180攤,並設計集章闖關單,讓觀眾參與攤位活動集章,並可兌換科學節限定的福袋,刺激觀眾願意花3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駐足逛攤位。總計三日活動,11月10日校園日共計50校、3,200人次;11月11、12日週末兩日共計發出12,000份闖關單,合計51,178人次參加。 另外,科學節期間亦規劃一系列科學性質的表演節目,不間斷地演出,讓觀眾看見科學的驚奇及有趣。演出內容及形式不限,包含邀請與科學相關的表演團體合作之舞台劇、魔術秀、馬戲團,以及本館自製研發之科學秀、科學劇、科學演示、大師秀等,以創新科學傳播形式提升觀眾探究科學的興趣。亦規劃《怪咖影展》及《科展TED》短講,邀請相關領域的講者分享,讓民眾能在臺灣科學節期間感受科學生活化的趣味。 112年也辦理了【2023臺灣科學節全國高中科學探究英文辯論競賽】及【尬科學-科學演示擂台賽】2場科學競賽,前者以科學及雙語專才為對象,目標培養學生資料蒐整、實驗研究、數據分析、問題探討及表達的能力;後者非科學專長的學生也能參加,讓學生發揮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將艱澀的科學原理轉化成趣味的表演形式,以最親民的方式推廣科學。 因應112年科學節主題「基礎科學開創未來」,以山林、濕地、海洋及在地食材為主要面向進行規劃,並融入原住民族知識文化、向山/向海致敬、食農教育、戶外教育等元素,辦理「永續學旅:森海探索『宜』起走」,邀請國立宜蘭大學6位專業老師帶領學員深入體驗6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科學主題課程。本活動共有20位學員參與,對象多為家庭或親子族群,提供民眾戶外踏青學習科學知識及培養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感知力與執行力,與此同時也能增進家人間的情感連結。 夜間活動112年則安排了踅夜市、大人的科學館等活動,館外踅夜市有免費遊戲攤位及胖卡餐車,今年更首次嘗試施放煙火,讓參與民眾感受夜間玩科學的輕鬆與自在;館內則在第二週的週六夜晚辦理專屬大人參觀博物館的活動「大人的科學館」,以大人味設定專屬的博物館體驗夜,讓大人可以盡興操作展品,參加主題工作坊,如秒殺的豬心解剖工作坊 ,以及品酒會與晶片製程創意體驗工作坊,計有1,152位民眾入場參觀。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擴大服務的族群,並期待邁向全齡化的科學館能喚起大人也適合來科教館的訴求,改變一般大眾對科教館刻板的印象,讓大家看見本館夜間獨有的魅力。 綜上,本館112年第四屆臺灣科學節,累積辦理202場活動、服務人次達124,156人。 詳細內容請參閱本館112年報(點我下載)

> 更多

Ellipse

本館113年度(第27期)志願服務人員錄取名單

> 更多

Ellipse

常設展

> 更多

Ellipse

特展

> 更多

Ellipse

線上展覽與導覽

> 更多

Ellipse

劇場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