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頁

:::
Ellipse

虎耳草

一、學名:Saxifraga stolonifera 二、俗名:荷葉、金線吊芙蓉、老虎耳、天荷葉、金絲荷葉 三、內容:葉片肉質且為圓腎形,邊緣呈波浪或淺裂狀,具有鈍齒。花春夏開放,顏色有白色、粉紅,紫或黃色,多朵排成圓錐花序。本種因其形態特殊,經常栽培為觀賞植物,唯較不耐熱。另外葉片也可食用或作為中藥,具有袪風,清熱涼血,消腫解毒的功效。

> 更多

Ellipse

月桃

一、中文名稱:月桃 二、學名:Alpinia zerumbet 三、俗名:玉桃、良薑、草荳蔻、虎子花 四、內容: 開花時其唇瓣內側具有黃色與紅色相錯的條紋,似老虎毛色斑紋,故又稱「虎子花」。本種為廣泛利用的民俗植物,像是葉鞘因纖維強韌不易斷裂可拿來編織成繩索或籃子,葉片也常用來包粽子。根莖也可作為生薑的替代品,其味辛、澀,性溫的特性也常作為中藥使用。

> 更多

Ellipse

闊葉麥門冬

一、中文名稱:闊葉麥門冬 二、學名:Liriope muscari (Decne.) L.H. Bailey 三、俗名:大葉麥門冬、闊葉山麥冬 四、內容:闊葉麥門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細長,時有局部膨大的紡錘形或橢圓形肉質小塊根。莖為粗短的木質根狀莖。葉片叢生,革質,具明顯橫脈。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朵簇生於苞片腋內,小苞片呈卵形乾膜質,花被片為矩圓狀披針形或近矩圓形,花色呈淡紫色,花期在6-7月。果實為球形漿果,初期綠色,成熟時變黑紫色,果期在8-10月。

> 更多

Ellipse

火筒樹

"一、中文名稱:火筒樹 二、學名:Leea guineensis G. Don 三、俗名:番婆怨、蕃婆怨 四、內容:火筒樹為常綠灌木,樹幹基部具有支持根,且易從基部分枝,小枝呈褐色圓柱形,上面有縱細條紋。葉為3-4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則為對生,橢圓形至卵形,具發達的托葉,葉緣呈鋸齒狀,葉片正面濃綠色,背面綠色,嫩葉為鮮紅色。花序為聚繖或繖房花序,每朵花具五個花瓣,外側粉色,內側為黃色,花期於每年5-8月。果實為漿果,呈扁球形,成熟後由紅色轉變為黑色,內具5-6顆種子,果期在7-12月。火筒樹樹幹去除髓心後可以製作吹灶火的火筒,故稱為火筒樹。然而其枝幹髓心含大量水分,不易乾燥保存且燃燒時會產生大量濃煙,相當燻眼,恆春社頂的排灣族婦女常因此抱怨,故得「番婆怨」一名。

> 更多

Ellipse

杯狀蓋骨碎補

一、中文名稱:杯狀蓋骨碎補 二、學名: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三、俗名:兔腳蕨、杯狀蓋陰石蕨、猴薑、骨碎補 四、內容:杯狀蓋骨碎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匍匐,表面具銀白色線狀披針形鱗片,形似「兔腳」,故有「兔腳蕨」一稱,時常作為園藝造景植物。杯狀蓋骨碎補葉長約10-15公分,具有葉柄,葉片為三角形或五角形,3至4回羽狀複葉,小羽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孢子囊具杯狀胞膜包覆。

> 更多

Ellipse

月橘

一、中文名稱:月橘 二、學名: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三、俗名:七里香、九里香、十里香、千里香、滿山香、Urisii (布農族)、Karyaba (排灣族) 四、內容:月橘為常綠灌木,樹皮灰白色,老莖具有不規則縱裂紋。葉片互生,呈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7枚,卵形至倒卵形,全緣。質地為薄革質、光滑,葉片上具油腺,揉搓後會散發出類似柑橘的味道。花序為頂生或腋生的繖房花序,花白色,數量多,具有香氣可提煉芳香油,每朵花具5枚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花瓣。花期於夏季與秋季。果實為卵形或長橢圓形漿果,初為綠色,成熟時會轉變為橘紅色,果期在8月至隔年6月,內具1-2粒圓形或腎形種子。

> 更多

Ellipse

毛胡枝子

一、中文名稱:毛胡枝子 二、學名:Lespedeza thunbergii ssp. formosa 三、俗名: 臺灣胡枝子、美麗胡枝子 四、內容:毛胡枝子為臺灣特有種,灌木、高約1-2公尺,三出複葉、小葉長橢圓形,葉片表面趨近平滑,背面有貼生的短柔毛。花呈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常因此組合為一頂生圓錐花序,花萼為鐘狀,先端具5裂,裂片呈長橢圓形,花瓣紫紅色。其果實為莢果,呈扁平狀、卵形,具1枚種子。

> 更多

Ellipse

東洋山蘇花

一、中文名稱:東洋山蘇花 二、學名:Asplenium setoi N.Murak. & Seriz 三、俗名:鳥巢蕨、歪頭菜 四、內容:山蘇為臺灣原生種,多年生蕨類,生性強健且耐旱、病蟲害少,根莖短而粗,葉輻射狀叢生於根莖頂端,呈巢狀,又名鳥巢蕨。葉闊披針形,全緣略呈波浪狀,葉脈在僅中肋有明顯突出於葉背。葉色正面翠綠,葉背的孢子囊群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呈線形。山蘇為原住民經常食用的野菜,一般取用捲曲的嫩葉進行料理,四季皆可採食。

> 更多

Ellipse

水黃皮

一、中文名稱:水黃皮 二、學名:Pongamia pinnata (L.) Pierre 三、俗名:水流豆、臭腥仔、九重吹、掛錢樹 四、內容:水黃皮為半落葉喬木,根系發達,能抵抗強風,可為防風林或行道樹,有「九重吹」的美譽。其樹冠呈傘形,灰褐色的樹皮上常有瘤狀突起。葉片互生,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呈長橢圓形或卵形,質地為革質,葉片兩面平滑,邊緣略呈波浪狀,葉子揉搓後會有臭腥味,所以有「臭腥仔」的別名。總狀花序腋生,顏色呈粉紅色至紫紅色,花朵較小但數量多且密集,蝶形花冠。花期於春(約4-5月)、秋(約9-11月)兩季,具有淡淡香氣。果實為莢果,呈長橢圓形的扁平刀狀,表面有些微的小疣凸,質地已木質化,成熟時不會開裂(內具1-2顆腎形的種子),果實可漂浮隨水流傳播,耐鹽性也很好,因此又名「水流豆」。然而水黃皮的果實掛在樹上看起來與清代銅幣相仿,故水黃皮也稱為『掛錢樹』。

> 更多

Ellipse

展覽資訊

綠潮世代:前進!永續能源島 G世代(Generation Green)」是這個當下,也是面對不遠未來的想像,人們都具備著完整的綠電素養與永續知能。 台灣電力公司提供著全台灣2,320萬的人口用電,面對石化能源逐漸枯竭的未來,我們是不是能夠有一些不一樣的選擇? 台電電幻1號所首次攜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微型展覽,以大小朋友都能融入的互動展覽模式,傳遞給G世代主人翁們席捲全球的綠電知識以及台電深具前瞻性的減碳行動,期待G世代能夠開始喜歡綠能、關注綠能、了解綠能,一起建立理想中的永續能源島。 展覽時間 2022/12/16(五)-2023/2/28(二) 週二至週五09:00-17:00 週六、週日、國定假日:09:00-18:00 每週一休館、國定假日及特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 8F 環遊世界玩數學 數學互動展:環遊世界玩數學 各位乘客午安,這是數感航空NL314班機前往環遊數學的廣播,現在邀請各位旅客準備登機,請準備好您的護照及登機證,我們將登出腦袋裡課本生硬的數字符號,體驗一場不只是數學的精彩旅程。 展覽時間 2022/10/21(五)-2023/4/9(日) 平日9:00-17:00/週末、國定假日、暑假9:00-18:00 展覽地點 3F西側特展區 策展單位 數感實驗室 ※憑常設展門票免費參觀 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特展 The Little Mermaid 隨小美人魚遨遊深海,七大精選亮點浮現! 傳聞人魚是湛藍海洋的女兒,卻也是水手們的詛咒-上半身美得讓人窒息,下半身則是長滿鱗片的冰冷魚尾;即便擁有300年的壽命,依然逃不過化為泡沫、靈魂湮滅的宿命……近年來,各國考古學家陸續 找到人魚遺骸,逐漸揭開世紀謎團!本展透過童話汲取靈感,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雕像為原型,由國際級當代藝術家在科教館打造人魚雕像,並首度展出故事繪本插畫,重新詮釋小美人魚對永恆靈魂、浪漫純愛的嚮往-像海一樣深深愛上,像泡沫一樣輕輕放下! 展覽時間 2022/12/15(四)-2023/3/5(日) 週二至週五10:00-17:00;週六日、國定假日及寒假10:00-18:00 閉展前30分鐘停止售票及入場 展覽地點 7F東側特展區 殭 深藏陋巷中的神祕博物館 — 三大展區滿滿殭屍齊聚等著你! 「人死後屍變,可能成為殭屍。人們傳言:殭屍有尖牙,能咬死人。」陣陣冷風吹過無聲的巷弄,滿地的黃紙隨之飄蕩,而路的盡頭座落著一間博物館。 本展覽空間除了具有「特殊情境場景」與「幽暗氛圍營造」之特殊性,更在謝沅瑾老師的指導下,集結全台各大道派,展出多件具有悠久歷史的「制殭」真傳法器。 展覽時間 2022/12/16(五)-2023/2/28 (二) 週二至週五10:00-17:00;週六日、國定假日及寒假10:00-18:00 閉展前30分鐘停止售票及入場 展覽地點 7F西側特展區 NAKED OCEAN IN TAIPEI 光之影海洋展 『NAKED OCEAN IN TAIPEI 光之影海洋展』由日本知名光影創意公司NAKED INC.時隔三年重新升級製作,通過探索色彩豐富的海洋,與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互動,將讓觀眾體驗在水族館或大海中無法看見的神秘「光之影海洋世界」,讓人身歷其境的光影藝術饗宴,當中更加入海洋生態議題,帶領觀眾一同來認識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海洋。這一次帶著專為台灣觀眾打造的3大全新力作! 將於四周環海的台灣上再度打造絢爛光影的海洋國度,在展覽中通過光影藝術、傳感體驗、專屬香氛及音樂等元素的融合,從踏入以美麗的視覺及真實的水感所結合的海底隧道時,圍繞海底6,500 m的海洋世界的光海探索故事即將在你面前展開。 展覽時間 2022/12/23(五)-2023/3/5(日) 週二至週五10:00-17:00;週六日、國定假日及寒假10:00-18:00 閉展前30分鐘停止售票及入場 展覽地點 7F南側特展區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在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地球,生命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在此演化、遷徙、演替,並建構出「家園」的樣貌。人類對於地球古老的歷史與藍色星球上共同生活的「家人」-豐富多樣的物種,仍存在著許多未知;對於彼此豐富的語言、文化與信念,也不完全了解。此刻,物種與文化都正在消失與轉變,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氣候變遷與暖化,「家」,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仍在找尋家園出路的旅程上。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籌畫此「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廳」的過程中,徵集許多精彩的標本、物件與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的奧妙、豐富的文化與人類的微小。請帶著如探險家第一次遇見陌生物種的好奇,欣賞他們的奇妙與美麗;聆聽不同科學與文化脈絡下的觀點與故事,建構屬於你的反思與行動。期待,我們在這趟找尋家園的路上相遇。 展覽時間 2022/7/1起 展覽地點 4F Action Scene 由銘傳大學建築所團隊創作;以光電元素、動力元素、數位城市設計三者交織而成的整合設計。透過精準的程式模擬自然有機的動態來控制燈光的運動以及韻律的融合,使作品呈現起承轉合如電影畫面般的律動感。 展覽時間 12/23(五)-2023/2/28(二) 展覽地點 7F南側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