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頁

:::
Ellipse

2023第四屆臺灣科學節

2023第四屆臺灣科學節 第四屆臺灣科學節館內以本館112年更新完成之常設展《人體奧妙展》、《半導體未來館》為活動內涵,呈現本館研究與策展之能量,並呼應今年度科學節主題「基礎科學 開創未來」,進一步發展與發想展演活動,不僅推展本館內在價值,更將本館價值外化,從科學角度出發,提供到館民眾在科技、科幻、科學藝術、設計、生活等等不同主題的內容,觀察體驗科學與人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第一週以「想像科學館的未來」為命題,以「想像起飛漫遊未來」為發想,邀請民眾一同登入想像的航空站,並擷取機場相關視覺元素應用於活動現場,例如時刻表、報到櫃檯、登機 QR Code等,透過即將登機、飛行的意涵,引領觀眾在活動中,一同漫遊、想像科教館的未來。總計在11月4、5日兩天活動,舉辦32項不同主題工作坊、講座、體驗、導覽等活動,計有44,722入館人次、常設展17,711人次參觀。 第二週則主打串連臺北科學藝術園區的館外活動,辦理了11月10、11、12日共三天的「科學嘉年華」延續前屆的分類,設有STEAM、科學科技、環境教育以及多元學習等主題,參與單位包括各級學校、教育基金會、企業、國家實驗研究院、水保局、氣象局、原能會、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科教實作學門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化部所屬文化機構等單位皆有參與;另設有小農市集,邀請在地小農擺攤,推廣食農教育與有機飲食,促進環境永續。除此之外也與由臺東大學及慈濟大學領軍的21個東區、專科原住民中心合作辦理「傳承線現獻-2023年東區暨專科區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聯合成果展」,首度新增「全民原教」主題區,包含族服展示、傳藝表演及攤位體驗等,讓民眾能更認識原住民的傳統與科學智識。 科學嘉年華五大區域,範圍涵括本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美崙公園等區域,共計有161個單位、180攤,並設計集章闖關單,讓觀眾參與攤位活動集章,並可兌換科學節限定的福袋,刺激觀眾願意花3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駐足逛攤位。總計三日活動,11月10日校園日共計50校、3,200人次;11月11、12日週末兩日共計發出12,000份闖關單,合計51,178人次參加。 另外,科學節期間亦規劃一系列科學性質的表演節目,不間斷地演出,讓觀眾看見科學的驚奇及有趣。演出內容及形式不限,包含邀請與科學相關的表演團體合作之舞台劇、魔術秀、馬戲團,以及本館自製研發之科學秀、科學劇、科學演示、大師秀等,以創新科學傳播形式提升觀眾探究科學的興趣。亦規劃《怪咖影展》及《科展TED》短講,邀請相關領域的講者分享,讓民眾能在臺灣科學節期間感受科學生活化的趣味。 112年也辦理了【2023臺灣科學節全國高中科學探究英文辯論競賽】及【尬科學-科學演示擂台賽】2場科學競賽,前者以科學及雙語專才為對象,目標培養學生資料蒐整、實驗研究、數據分析、問題探討及表達的能力;後者非科學專長的學生也能參加,讓學生發揮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將艱澀的科學原理轉化成趣味的表演形式,以最親民的方式推廣科學。 因應112年科學節主題「基礎科學開創未來」,以山林、濕地、海洋及在地食材為主要面向進行規劃,並融入原住民族知識文化、向山/向海致敬、食農教育、戶外教育等元素,辦理「永續學旅:森海探索『宜』起走」,邀請國立宜蘭大學6位專業老師帶領學員深入體驗6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科學主題課程。本活動共有20位學員參與,對象多為家庭或親子族群,提供民眾戶外踏青學習科學知識及培養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感知力與執行力,與此同時也能增進家人間的情感連結。 夜間活動112年則安排了踅夜市、大人的科學館等活動,館外踅夜市有免費遊戲攤位及胖卡餐車,今年更首次嘗試施放煙火,讓參與民眾感受夜間玩科學的輕鬆與自在;館內則在第二週的週六夜晚辦理專屬大人參觀博物館的活動「大人的科學館」,以大人味設定專屬的博物館體驗夜,讓大人可以盡興操作展品,參加主題工作坊,如秒殺的豬心解剖工作坊 ,以及品酒會與晶片製程創意體驗工作坊,計有1,152位民眾入場參觀。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擴大服務的族群,並期待邁向全齡化的科學館能喚起大人也適合來科教館的訴求,改變一般大眾對科教館刻板的印象,讓大家看見本館夜間獨有的魅力。 綜上,本館112年第四屆臺灣科學節,累積辦理202場活動、服務人次達124,156人。 詳細內容請參閱本館112年報(點我下載)

> 更多

Ellipse

本館113年度(第27期)志願服務人員錄取名單

> 更多

Ellipse

常設展

> 更多

Ellipse

特展

> 更多

Ellipse

線上展覽與導覽

> 更多

Ellipse

劇場

> 更多

Ellipse

特展場地介紹及租用

本頁面提供7樓、8樓特展場地之租用說明,申請前請詳閱「檔案下載」處之「特展場地租借申請作業要點」(內附租借申請單)。 有關各場地的技術規格,詳見「技術規格資料」。 各場地環景與空間測量網頁連結:https://www.ntsec.gov.tw/exh-measure 7F特展區   七樓東側特展室 面積:約280坪 高度: 200坪-高7m|80坪-高2.5m 時段場地費 (8:30-18:00):25,000元 7F特展區   七樓西側特展室 面積:約280坪 高度: 200坪-高7m|80坪高-2.5m 時段場地費 (8:30-18:00):25,000元 7F特展區   七樓南側特展室 面積:約650坪 高度: 400坪-高7m|250坪-高2.5m 時段場地費 (8:30-18:00):57,000元 8F特展區   八樓東側特展室 面積:約80坪 高度: 高2.5m 時段場地費 (8:30-18:00):7,094元 8F特展區   八樓西側特展室 面積:約80坪 高度: 高2.5m 時段場地費 (8:30-18:00):7,094元 8F特展區   八樓東南側特展室 面積:約60坪 高度: - 時段場地費 (8:30-18:00):5,321元 8F特展區   八樓西南側特展室 面積:約60坪 高度: - 時段場地費 (8:30-18:00):5,321元 7樓平面簡圖 (細節) 8樓平面簡圖 (細節) 服務專線:(02)6610-1234#1516 李小姐 (特展場租) 服務信箱:sarahlee@mail.ntsec.gov.tw

> 更多

Ellipse

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

改變觀看世界的角度,開啟創新思維! 不論是科學研究、藥物研發、工程設計、環境規劃、科技創新發明,在科學技術與知識革新的過程中,都存在著忽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的分析視角,錯失了許多創新的可能;未能察覺性別可能導致的偏誤以及科技與工程領域中的性別不平等,也使得創新研發的過程,缺少了更多元的角度與觀點。 性別平等,一直是當代重要的議題,也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回顧「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i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的進展與不足,聯合國於2015年訂定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epment Goals, SDGs),其中前六項目標的相關指標都與女性息息相關,這些議題涵蓋了貧窮、糧食、健康、教育、兩性平等與婦女賦權及安全的水源等。 2015年,聯合國也設定2月11日為「國際女性科學日」,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促進女性在科學領域的平等發展,消除女性在經濟、社會、法律和文化等各方面因各種性別不平等的因素所形成的障礙。 我們期望透過這個展覽中的女性故事、性別化創新思維與設計挑戰活動,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反思過去所忽略的視角,為世界帶來更為平等而永續的創新。 一、入口展覽引言: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 這裡展示了觀眾對於科學家、工程師、建築師、發明家的想像。想一想,這些想像是否帶有性別的刻板印象呢?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知道科學是如何演進?知識是如何被傳授與學習?男性與女性是如何參與與實踐他們的創意、想法與洞見?科學技術與知識革新是如何產生的? 二、關鍵少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偉大的「女」科學家、工程師、建築師、發明家? 你是否聽過女性在科學領域生活的故事? 第一幕 古代、中世紀 在歐洲科學興起之前,生活在肥沃月灣的古埃及人、美索不達米亞人研究天體運行、發展數學來建造紀念性的建築與工程,知識、權利與宗教三者的關係緊密相連,並由博學的男性維護它。 儘管有優秀的女性科學研究者參與科學研究,但是當時的社會情境,仍對女性是否適合從事「理性」的科學思考活動,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第二幕 文藝復興、科學革命 女性在這個時期有機會成為專業人士,如助產士露易絲.布爾喬亞開發新的接生技術,改善母親與新生兒的安全;瑪麗亞.梅里安開啟科學插畫的起源,瑪麗亞.溫克曼設計了日曆,或是安娜.曼佐利尼製作了教學用的蠟製解剖模型。 女性因為有機會成為獨立的專業人士,能以她們的工作養活自己和家族成員。 第三幕 啓蒙運動 啟蒙時代是科學普及的黃金時期,因此女性有機會讀到更多的科學出版品。此外,貴族與富裕的中產階級婦女則藉由沙龍來討論不同的科學議題,甚至出版科學作品,例如著名的沙龍主人愛蜜麗.德.夏特萊在1740年出版《基礎物理》一書。「 拿出勇氣運用你們的理性!」– 伊曼努爾・康德 第四幕 十九世紀 在此階段,科學的發展開始被視為國家進步的象徵,科學家開始享有較佳的薪資,並且可以成為專門的職業。女性在經過一番努力後,有機會享有高等教育受教權,並將科學作為其畢生的志業。但直到二十世紀初之前,美國的女子大學仍要求女性教職員維持單身,理由是女性不可能同時負擔兩份全職的工作。 第五幕 二十世紀 1970年代美國政府與學者嘗試要改進女性參與科學比例過低的問題。部分學者相信兒童成長的環境會影響他們的興趣與技能,家長們開始思考如何避免給孩子性別刻板印象的玩具,學校教育則反思應該提供男女同等接受數學課程訓練的機會。 第六幕 二十一世紀 相較以往,女性已有較多獲得科學與數學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大眾對於從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女性樣貌卻存在著刻板印象,她們往往被認為具有較陽剛的男子氣概;邁入職場,女性必須要兼顧家庭、育兒與工作等多重角色,另一方面薪資的差異也迫使女性在職場中要加倍努力才能獲得與男性同等被重視的機會。 三、見微知著-科技為什麼需要創新? 設身處地-性別化創新是什麼? 「性別化創新」是運用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分析,進行科學技術與知識的革新。由於這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因此還需要更多研究者投入性別分析的方法設計,或是案例研究,來瞭解性別分析是如何引導創新的。 3-1 科學 ☉教科書裡有性別刻板印象嗎? ☉主動的精子與被動的卵子? ☉「哺乳類」為何被稱之為「哺乳類」? 3-2 健康與醫療 ☉「維賽留斯紙娃娃」的反思 ☉女性心臟病與男性骨質疏鬆症 ☉流行病學裡失落的一頁 ☉針對不同族群的疾病研究 ☉生理性別是唯一考量嗎?人工膝蓋的設計 3-3 工程 如何為工程設計帶來創新? ☉汽車碰撞實驗假人設計的轉變 ☉從50百分位男假人到虛擬孕婦假人Linda ☉為更多元的使用者設計科技輔具 ☉透過設計機器人能否促進社會平等? 3-4 環境 ☉看不見的女性建築師 ☉住宅不只是居住的機器―建築師的女性設計觀點 ☉以使用者為核心的住宅與鄰里設計 ☉太空工程中的建築女性設計思維 四、匠心獨運-動手設計我們的世界 4-1 看看我們的周遭有什麼待解決的問題? 好的設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雙手則是展現人類智慧的工具。 面對一個問題,人類會開始思考解決方案,並運用雙手創作各式各樣可能的原型,接著透過不斷測試、重新調整、改善原型的失敗之處,或是修正計畫,完成一個更好的設計。 4-2 我的設計挑戰 生活中的許多設計,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誕生的。想想生活中有什麼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呢? 4-3 與樹共生之坡 想像這是一座充滿樹木與各種生物的山坡,我們要在這裡建造一座坡道,讓人們可以從最高處安全且平緩地下山。 4-4 手術解決方案 在研發手術工具時,需要注意此工具要應用在哪個器官?要協助達成什麼目的? 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什麼? 4-5 地震緊急救援術 當房屋在地震劇烈搖晃之下,不幸傾倒時,救難隊是如何將位在高樓的受困住戶救出危樓的呢? 五、集思廣益-分享你的意見 看完了這個展覽,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展品?覺得好玩嗎?有什麼想法想跟人分享的嗎? 現在請你透過這個互動介面,擺出5種表情,寫下你的心得,製作展覽專屬的個人漫畫。 參觀資訊 線上展覽 設計我們的世界-線上展覽 https://ge.ntsec.gov.tw/ 工作坊開放場次 詳情請洽當月展場教育活動 https://www.ntsec.gov.tw/article/detail.aspx?a=505 注意事項:每場次半小時。 每場次開場10分鐘後截止入場,現場座位或操作區額滿為止。 展覽日期 109年7月31日起 本展覽於本館開館時間提供參觀,並配合休館日休息不開放 展覽地點 本館三樓南側展區 票價資訊 持當日有效常設展門票即可進入參觀 指導單位 教育部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協辦單位 國科會性別化創新的應用與推廣計畫

> 更多

Ellipse

2024土耳其國際創新科學能源工程展覽會(IZMIR IISEEF)臺灣榮獲1金1銅!!!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