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生物多樣性常設展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21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生物多樣性常設展

展覽介紹

"Biodiversity is our most valuable but least appreciated resource."— Edward O. Wilson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最有價值、但卻最不受重視的資源。」 —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


在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 地球,生命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在此 演化、遷徙、演替,並建構出「家園」的樣貌。人類對於地球古老的歷史與藍色星球上共同生活的「家人」-豐富多樣的物種,仍存在著許多未知;對於彼此豐富的語言、文化與信念,也不完全了解。此刻,物種與文化都正在消失與轉變,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氣候變遷與暖化,「家」,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仍在找尋家園出路的旅程上。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籌畫此「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廳」的過程中,徵集許多精彩的標本、物件與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的奧妙、豐富的文化與人類的微小。請帶著如探險家第一次遇見陌生物種的好奇,欣賞他們的奇妙與美麗;聆聽不同科學與文化脈絡下的觀點與故事,建構屬於你的反思與行動。期待,我們在這趟找尋家園的路上相遇。

O區

夏夜

想像在夏天的夜晚,夜幕低垂,月光灑在田埂上,你在鄉間小屋裡,躺在涼涼的竹蓆上,聆聽青蛙、蟋蟀,此起彼落的叫聲。如果有一天,這些聲音消失了,世界變得無比寂靜,你是否會覺得有種淡淡的感傷?
當大自然的景色逐漸消逝,都市裡的人車雜沓聲取代了田野中的蛙鳴和蟋蟀聲。藝術家蕭聖健的作品「夏夜」試圖利用工業文明發展中被逐漸廢棄遺忘的物件和機械零件,重現幼時記憶中的熟悉的聲音。
現代化與工業文明,是否用遠改變了了我們生活的方式和環境?我們有可能在都市中重新找回這些聲音嗎?

A區

藍星聚樂部

「關鍵時刻的實踐經驗,而不是系統知識,才是成為博物學家的關鍵因素。最好暫時做一個未經訓練的野蠻人,最好不要拘泥生物名稱或解剖細節,最好把時間花在探索和作夢。」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大自然的獵人》

歡迎來到藍星聚樂部!
藍色星球聚樂部的成員和他們的祖先,大多經歷了地球歷史上的大滅絕與重生,他們是如何發展出各式的生存絕技與特異功能?這裡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你來探索。

B區

共享一場盛宴

如果人類期望能和其他的物種共享一場永續的盛宴,我們如何改變?
糧食系統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看似使食物的生產更有效率,卻可能排擠在地的植物,減少景觀和棲地的多樣性,進而影響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和微生物的生存;畜牧面積的擴大與漁業技術的發展,使得蛋白質的取得更為容易,卻導致森林的面積減少與海洋資源的枯竭。
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看待食物的觀點蘊藏許多生態智慧,阿美族人的野菜園裡混合種植了多樣的蔬菜,達悟族人則視飛魚為神聖的食物。保存多樣的文化,反思我們看待食物的價值觀,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建立更永續的糧食系統,才可能為生物多樣性的急速消逝帶來改變。
下一次用餐時,細細品嚐多元的滋味,想一想這些食物從何而來?我會如何選擇?

C區

建造家園的風景

當航行在幽暗的宇宙中看見水藍色的地球;當穿越深邃的人工隧道,迎來茂密的綠色叢林;當潛入看不見盡頭的深海,卻發現燦爛多變的海洋生物;當陽光灑落林間,小動物在森林裡散步;當瓢蟲棲息在葉梢,老鷹在天空中盤旋;當月光灑落在大石頭上,青蛙在池塘裡合唱 ⋯⋯。什麼樣家園的風景會觸動你的內心深處,帶來深刻的滿足與感動?在工業急速發展與不斷擴張的都市中生活,生物多樣性的消逝是否令你感到擔憂?誰能一起在荒蕪乾枯的大地上,重新建造生機盎然的家園風景?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 展覽日期:2022.07.01 起
❚ 展覽時間:
⋄ 週二至週五09:00-17:00
⋄ 週六至週日09:00-18:00
⋄ 寒暑假及國定假日 09:00-18:00
❚ 展覽地點:科教館4樓生物多樣性展區
❚ 參觀資訊:憑本館當日常設展、特展門票或有效會員卡(賽恩斯卡或愛臺灣博物館卡) 即可參觀

相片集攝影者:劉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