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後知後覺後 Post-perception

最後更新日期:2024-06-04
後知後覺後 Post-perception
在資本社會與科技發展方興未艾的當今,技術革新持續擴充感知的疆界,高速且溢滿的提供人們經驗世界的方式。而科技、新媒體藝術亦在這波浪潮中乘風邁進,時代的步伐正如火如荼的朝向虛擬前行。身處感官紛亂的世代,在擁抱技術與便利生活之際,日常經驗的切片總在回望時倏然體現,使我們開始反思時代的課題與出口。我們將「後知後覺後」視為一種立基於高速時代的感知練習與行動,核心概念分為三個面向—
一、 後
將當代的現象視為基石,嘗試以緩慢的步伐來閱覽每個感知流動的時刻,期待瀏覽的節奏、感知的頻率能逐步發展出更多的可能與契機。「後」也如同諸多歷史流派之意,作為一種溫柔的抵抗與期待,一條岔路的節點與濫觴。
二、 在知覺之後
在藝術創作與生產的進程裡,時常仰賴創作者自身的遠眺與回眸,梳理出更清晰的脈絡,如同後知後覺般,給予創作者與觀者更多元且寬廣的可能。在接觸新媒體與創作實踐的期間,我們深刻體認到媒介和速度帶來的「感知時間差」,微妙的思緒如同浪花隨著時間在腦中不斷湧現。
三、 光譜的可能
不追隨科技與速度的先鋒,搏取眼球也不再是首要任務。我們期盼回歸媒體藝術中關注媒介與議題的精神價值,向內梳理亦對外擴張,推進浪潮之際仍不忘回望。作品面向多元,感官體驗從高速飽滿到深刻幽微,部分作品關注於「資訊運算、虛實辯證與肉身性」;同時不乏觸及「 夢境、悖論與觀演關係」等面向。在影像作品方面,從影像敘事、生成方式到技術本質的思辨;裝置作品則包含「多聲道自製音響、燈光與空間裝置、偶動畫的實體模型」等;同時仍有以媒介思考與生命經驗出發的遊戲作品,持續探索空間、參與和體驗的可能。 身為千禧世代,我們生於類比與數位的節點,成長於網路起飛的年代,發展於數據運算的當今。展覽集結所學專業與創作能量奮力一出擊,「後知後覺後」指向屬於我們自身的時代輪廓,一種高速之下反思、辯證與前行的動態。

展覽期間:112年5月6日(六)至5月21日(日)
展覽時間:配合本館營業時間開放(周二~周五09:00-17:00,周末及例假日09:00-18:00)
最後入場時間:每日閉館前30分鐘(周二~周五16:30、周末及例假日)
展出地點: 國立臺灣科教館 7F 東側特展區

指導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主辦單位:北藝新媒108級畢業製作團隊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