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加拿大科學展覽會臺灣學生作品奪銅
2024-05-31 |
> 更多
2024年5月活動及展覽在這裡~「科教館訊」上線囉!
2024年5月活動及展覽在這裡~「科教館訊」上線囉!
2024-05-28 |
> 更多
人體奧妙常設展-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
展覽介紹
你是否思考過生命從何來?人體的細胞是如何演化出繁複的形式與機能?許多科學家推測在地球至今約45億4千萬年的歷史裡,細菌與古菌幾乎佔據地球生命史的前25億年,直到有一天,一隻細菌竟然和古菌融合,演化出真核生物,在共生機制中,創造出第三個生物域,這也許是人類生命起源。至今,相關研究一直持續進行中,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基因體中包含許多與古菌和細菌相似的特徵,人體本身更是一座生命繁盛的微生物島嶼,「我」從來就不只是我,而是「我們」。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全面更新的「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覽的核心是從「我」到「我們」,所指涉的不只是與我們共存的微生物,也包含了人類如何理解「自己」與「他者」。我們十分相似,卻又有所不同;「我」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卻又深刻的互相影響,孩子的出生是母親生命轉變的挑戰,個體的數據可以幫助群體的健康,我們對彼此文化和身心發展差異的欣賞與共感,將有機會創造一個更包容與幸福的社會。邀請你,從「我」到「我們」,一起探索人體的奧秘。
展覽入口透過互動裝置及說明來觀察人體中的菌像,接著由經典的透明人瑪莉領軍,展示了科教館歷年來收藏的解剖模型,並透過演示活動,進行模型的拆解及說明。
「層層堆疊的保護與記號」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單一器官,在「層層堆疊的保護與記號」展區中可以計算看看你的皮膚表面積有多大;透過皮膚柱的設計,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皮膚的分層結構,以及曬黑、皺紋、疤痕形成的原因;皮膚生態觀景台可以知道臉部油性、乾性、溼潤區上有哪些常見的微生物與我們共存;皮膚上的獨特紋路則告訴你不可逆的刺青是刺在皮膚的哪一層,並介紹了包含臺灣排灣族象徵階級與榮耀的文身Kivecik,以及日本、泰國不同國家民族的刺青文化。
「聽•見體內微小的訊息」
心臟與肺臟是循環系統的兩大主角,「聽•見體內微小的訊息」展區中,透過裝置,讓大家聽聽正常及不同症狀的心跳聲與呼吸聲有什麼不同。走進心跳呼吸觀察室體驗臺灣團隊科技研發的「非接觸式生理感測儀器」,而接觸式的智慧型手錶是透過什麼原理來測量心跳?新型冠狀病毒如何利用人體細胞複製自己?疫苗的原理是什麼?都可以在這一區找到解答。展區中也有豬心的橫切及縱切標本,可以實際觀察到心臟的內部構造;肺臟和肺泡的模型也可以讓觀眾更理解肺的細節構造。
「孕育生命的搖籃」
「孕育生命的搖籃」展示了精子、卵子、受精卵各細胞期及不同週期的胚胎模型、不同週數的雞胚和鼠胚標本,還介紹了免疫系統為什麼沒有對胎兒這個「外來物質」產生排斥?展場中可以進行產檢超音波體驗,觀察看看寶寶在肚子裡的模樣,也可以穿上孕婦體驗裝,感受一下大肚子的孕婦在生活中的不便及潛藏的危險。
「在我與非我之間」
在人體中是什麼樣的機制在分辨自我和非我呢?「在我與非我之間」展區透過免疫系統與癌症的相關介紹來進入這個議題。全新的多媒體遊戲「進攻人體大作戰」,讓觀眾可以練習扮演嘗試透過眼睛、嘴巴、傷口等不同部位來入侵人體的各種微生物,在血管中躲過各種免疫細胞的偵測與攻擊,在換位思考中學習免疫的機制;癌症部分展出膽囊及肝癌的平面及立體影像資料,以及組織採樣與永久玻片相關展品,讓大家真實的理解癌症的樣貌與檢測方式。展區的最後特別與臺灣兩大人體生物資料庫系統合作,要讓觀眾認識到一筆筆個人的健康資料,如何累積形塑成集體的大數據平台,推動科學與臨床研究以及國家健康政策的發展。
「複雜的感知與認知中心」
每個人腦部的組成都是如此不同,形塑著我們的認知與感官世界。因此在「複雜的感知與認知中心」展區便希望以多樣化及差異的觀點來認識這個人體中最複雜的器官。在展區開始,觀眾可以實際動手操作擬真的「立體人腦拼圖」,了解大腦、小腦、腦幹等各個部位的相對位置,從各種腦造影圖片中,認識像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看見腦的技術原理;觀眾也可以透過嗅聞土臭素精油、品嘗苦味試紙、操作黃光校準器、聆聽不同頻率的高音、遊玩觸摸體驗桌,去切實體會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外部刺激,在人與人之間也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展區的最後切入精神疾病的議題,透過臨床醫學及腦造影的研究,以科學的視角理解阿茲海默症、重度憂鬱症、思覺失調的人們的大腦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並展出了來自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精神障礙會員們的藝術作品,以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成員們的親口錄音,邀請觀眾一起直面差異造成的痛苦,思考共存的意義與可能。
「繁盛的微生物花園」
要談論與人體共存的微生物,就絕對不會錯過豐富多樣的腸道微生物!在「繁盛的微生物花園」展區,科教館透過照料一塊自己的心愛花圃的想像出發,從腸道的居住環境、常見的腸道菌以及特色,到我們如何透過飲食、生活習慣、甚至是糞便移植來調控這些住在我們肚子裡的居民組成。在展區的牆上,可以看到大鼠的真實解剖標本,了解腸道與體長的相對關係;並在菌—腸—腦迴的圖文展版中,理解到不會說話的腸道菌,如何透過人體的神經系統,直接與大腦溝通!
「解剖人體小宇宙」
「解剖人體小宇宙」所展示的醫學教學用虛擬解剖桌含有真實大體老師的解剖病例、1,000多個真實病理切片、1,300例臨床病例資料庫,以1:1真人實際大小呈現,亦可縮放、多角度分割,可以清楚了解人體各部位的詳細構造,平時以簡易模式開放讓民眾自行操作,並規劃在每週六下午邀請新光醫院專業的醫師前來展場,利用虛擬解剖桌向觀眾進行演示。
【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
❚ 展覽日期:2023.08.16 起
❚ 展覽時間:
⋄ 週二至週五09:00-17:00
⋄ 週六至週日09:00-18:00
⋄ 寒暑假及國定假日 09:00-18:00
❚ 展覽地點:科教館3樓人體奧妙展區
❚ 參觀資訊:憑本館當日常設展、特展門票或有效會員卡(賽恩斯卡或愛臺灣博物館卡) 即可參觀
2024-05-21 |
> 更多
生物多樣性常設展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生物多樣性常設展 展覽介紹 "Biodiversity is our most valuable but least appreciated resource."— Edward O. Wilson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最有價值、但卻最不受重視的資源。」 —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
在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 地球,生命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在此 演化、遷徙、演替,並建構出「家園」的樣貌。人類對於地球古老的歷史與藍色星球上共同生活的「家人」-豐富多樣的物種,仍存在著許多未知;對於彼此豐富的語言、文化與信念,也不完全了解。此刻,物種與文化都正在消失與轉變,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氣候變遷與暖化,「家」,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仍在找尋家園出路的旅程上。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籌畫此「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廳」的過程中,徵集許多精彩的標本、物件與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的奧妙、豐富的文化與人類的微小。請帶著如探險家第一次遇見陌生物種的好奇,欣賞他們的奇妙與美麗;聆聽不同科學與文化脈絡下的觀點與故事,建構屬於你的反思與行動。期待,我們在這趟找尋家園的路上相遇。 O區 夏夜 想像在夏天的夜晚,夜幕低垂,月光灑在田埂上,你在鄉間小屋裡,躺在涼涼的竹蓆上,聆聽青蛙、蟋蟀,此起彼落的叫聲。如果有一天,這些聲音消失了,世界變得無比寂靜,你是否會覺得有種淡淡的感傷?
當大自然的景色逐漸消逝,都市裡的人車雜沓聲取代了田野中的蛙鳴和蟋蟀聲。藝術家蕭聖健的作品「夏夜」試圖利用工業文明發展中被逐漸廢棄遺忘的物件和機械零件,重現幼時記憶中的熟悉的聲音。
現代化與工業文明,是否用遠改變了了我們生活的方式和環境?我們有可能在都市中重新找回這些聲音嗎? A區 藍星聚樂部 「關鍵時刻的實踐經驗,而不是系統知識,才是成為博物學家的關鍵因素。最好暫時做一個未經訓練的野蠻人,最好不要拘泥生物名稱或解剖細節,最好把時間花在探索和作夢。」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大自然的獵人》
歡迎來到藍星聚樂部!
藍色星球聚樂部的成員和他們的祖先,大多經歷了地球歷史上的大滅絕與重生,他們是如何發展出各式的生存絕技與特異功能?這裡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你來探索。
B區 共享一場盛宴 如果人類期望能和其他的物種共享一場永續的盛宴,我們如何改變?
糧食系統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看似使食物的生產更有效率,卻可能排擠在地的植物,減少景觀和棲地的多樣性,進而影響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和微生物的生存;畜牧面積的擴大與漁業技術的發展,使得蛋白質的取得更為容易,卻導致森林的面積減少與海洋資源的枯竭。
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看待食物的觀點蘊藏許多生態智慧,阿美族人的野菜園裡混合種植了多樣的蔬菜,達悟族人則視飛魚為神聖的食物。保存多樣的文化,反思我們看待食物的價值觀,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建立更永續的糧食系統,才可能為生物多樣性的急速消逝帶來改變。
下一次用餐時,細細品嚐多元的滋味,想一想這些食物從何而來?我會如何選擇?
C區 建造家園的風景 當航行在幽暗的宇宙中看見水藍色的地球;當穿越深邃的人工隧道,迎來茂密的綠色叢林;當潛入看不見盡頭的深海,卻發現燦爛多變的海洋生物;當陽光灑落林間,小動物在森林裡散步;當瓢蟲棲息在葉梢,老鷹在天空中盤旋;當月光灑落在大石頭上,青蛙在池塘裡合唱 ⋯⋯。什麼樣家園的風景會觸動你的內心深處,帶來深刻的滿足與感動?在工業急速發展與不斷擴張的都市中生活,生物多樣性的消逝是否令你感到擔憂?誰能一起在荒蕪乾枯的大地上,重新建造生機盎然的家園風景?
【HOMING 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 展覽日期:2022.07.01 起
❚ 展覽時間:
⋄ 週二至週五09:00-17:00
⋄ 週六至週日09:00-18:00
⋄ 寒暑假及國定假日 09:00-18:00
❚ 展覽地點:科教館4樓生物多樣性展區
❚ 參觀資訊:憑本館當日常設展、特展門票或有效會員卡(賽恩斯卡或愛臺灣博物館卡) 即可參觀 相片集攝影者:劉德祥
2024-05-21 |
> 更多
2024年美國Regeneron國際科技展覽會獎項揭曉!!
2024-05-18 |
> 更多
參觀須知
本館全面禁煙、禁食口香糖及檳榔。 請持有學生證者於購票時主動出示證件;六十五歲以上年長的觀眾請於驗票口主動出示證件。 請勿在餐廳及本館指定餐飲區以外之地區進食。 請勿攜帶寵物、危險物品、食物及飲料進入展場。 請勿赤膊、穿著汗衫及拖鞋等不雅之服裝入館。 禁止穿著裝有輪子(含溜冰鞋、直排輪)的鞋子入館。 禁止攜帶腳踏車、滑板及寵物入館。 六歲以下幼童需由家長購票隨同參觀,六至十二歲兒童建議家長陪同觀展。 入場票券使用後不得退票,並限於當日使用。 場內禁止帶隊或團體舉辦非展品解說導覽以外之團體活動與任何銷售行為。 場內為開放公共空間,請勿臥躺椅面或地板。 展覽場內禁止喧嘩、奔跑。 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民眾,如欲觀賞本館劇場請先至售票處登記劃位後再至劇場。 因工程作業,敬請留意本館最新消息公布(開館資訊、公共服務措施等)。
2024-05-13 |
> 更多
化石清修工作坊-6/9 上午場次取消公告
113年5月展覽特別活動-化石清修DIY工作坊取消公告 取消場次|6/9 上午10:30-12:00 場次,請報名別的場次。 取消原因|因講師從南部北上,時間趕不及,敬請見諒。 備註|各場次都是清修一樣的角石,所以擇一報名即可。
點我看其他場次資訊(113年5月館訊)
2024-05-06 |
> 更多
2024年4月活動及展覽在這裡~「科教館訊」上線囉!
2024年4月活動及展覽在這裡~「科教館訊」上線囉!
2024-05-02 |
> 更多
物質科學展示區(一)
物理科學展示區 五樓包含科學遊戲的世界、探索物理世界及探索化學世界等三個展覽區。 科學遊戲的世界展示區位於本館五樓西側展示廳,本區的展覽內容有「力量和運動」,由各種體驗裝置構成。這裡設有以龍為題材的大型可動裝置以及力學劇場。以此為中心,兩旁安放了應用了力學上的原理的體驗型裝置。前來參觀的人運用自己身體每個部分,操作上述的裝置,自然就會思考《力量和運動》到底是什麼? 探索物理世界展示區位於本館五樓南側展示廳,本區的展覽內容有《電氣和磁場》、《光和聲音》、《能源》、《電子技術》《從微觀到宏觀世界》等各領域,這裡運用與物理原理有關的技術,安裝了許多體驗型裝置。 前來參觀的人通過操作展覽裝置,就能體驗在各種物理領域中所發生的現象。 探索化學世界由體驗型裝置構成,其目的是從化學的觀點注視物體的性質和結構以及物質的變化等。 前來參觀的人通過展覽裝置,了解了物質的變化後,對事物的看法可能會增加化學上的角度。作為化學家的代表,這裡重現了拉瓦節和門得列夫的研究室,周圍佈置了化學的各種實驗裝置。
極大極小區體感互動遊戲 「溫暖小池塘」是一體感互動遊戲,在遊戲裡我們化身為3種奇特的生物樣貌,自由地揮動肢體,就可以跟各個場景豐富又奇特生物與物質互動。 探索物理世界 本館五樓「探索物理世界」於100年12月1日起全面開放啟用,全區分為力學、聲學、光學、電磁學及近代物理等五個分區,邀請您一起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體驗”玩”物理的樂趣。 探索化學世界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化學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在化學發展的過程中,化學家不斷地探索物質組成和內部結構,及物質在化學反應時的變化,逐漸地對物質組成的結構有更多的瞭解。 運動的軌跡-方輪腳踏車 輪子一定是圓的嗎?在還沒有看過方輪腳踏車以前的答案肯定是圓的,它可在一般地面行駛嗎?如果改為五邊輪、八邊輪,可以前進嗎?仔細看看輪框與路面,這之間有什麼原理呢? 伯努力定律 為什麼機翼是弧形?鳥類的飛行羽都是歪形的?風箏升空後是什麼形狀?如何讓一個球飄在空中不會掉下來?快來體驗伯努力定律的神奇! 回聲筒 聲波打撃至硬物造成的回響及反射,傳遞至發送點時將有特別的效果,值得您來體驗。 閃電球 這裡有一個裝著繽紛閃電大玻璃球,如果試著用手碰碰它,裏頭的閃電竟然還會往手上聚攏過來!閃電球為什麼能放出閃電來呢?裏頭的閃電跟我們所看到的天空中的閃電一樣嗎?快來探索閃電球放電的秘密吧! 留影牆 只要有亮光就有影子,影子只能夠跟著主人一起動作,在這裡你可以留下影子數秒,試試看跟自己的影子握手吧! 對話裝置 與朋友隔著巨大的氣球講話,需要大聲嚷嚷嗎?裡面裝的是空氣嗎?如果換成小氣球也有這樣的效果嗎?告訴你喔!它是個聲音透鏡呦! 大泡泡 大家都有吹過泡泡水,可是都是小小的,有試過被整個泡泡包圍住嗎?一定很好玩喔
2024-04-25 |
> 更多
物質科學展示區(二)
物理科學展示區 六樓包含奇妙的數學世界、探索我們的地球等兩個展覽區。 數學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此一展覽區是由體驗裝置構成的。通過在這裡參觀,人們可以了解到數學的樂趣,以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在數學史話教室裡將透過中國偉大數學家祖沖之的介紹,認識數學的歷史。通過體驗裝置,參觀的人可以確認各種計算方法和幾何學等。 在探索我們的地球裡,將闡明人類生活的地球和宇宙的歷史,並能知道臺灣的大地是怎樣形成的。臺灣的地質到底如何?我們周圍的海洋和天空的情況到底怎樣?在這裡都能一目瞭然。 通過古地球環境的重現模型和生物複製品,我們可以知道地球的歷史。通過鐘乳石洞及三大地質岩層的模型,我們也能了解因地球的運動所形成生氣勃勃的地形。
麥比烏斯環 套在齒輪上的皮帶若是能夠雙面使用,豈不是好處多多?那就得運用麥比烏斯環,看似簡單其實卻內涵無窮的幾何學,請你來親身驗證。 九連環 留客計是九連環的別稱,古時候的人用此物留住客人,可見九連環有趣與難易之處,來親身體驗九連環的奧妙吧! 觸摸岩石標本 花岡岩、安山岩、玄武岩、大理岩、片麻岩、砂岩、頁岩,在這兒你可以一次看個夠,親手摸摸看,認識它。 臺灣的地質特色-地質教室 臺灣知多少?臺灣是怎麼來的?臺灣總共由幾個島嶼組成的?臺灣的地質又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住在臺灣的你不能不知道喔! 我會隱身術 你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哇!為什麼我的下半身消失了!你要不要也來試看看,拍張照片回去嚇嚇朋友吧! 雙錐上爬 水往低處流,石頭也是由高處往低處滾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可是這個雙錐體卻能夠在木架子上由下往上滾,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啊
2024-04-25 |
> 更多